39.隋炀帝③ 科举运河之辩(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学界对科举制度真正形成于哪个年代一直有争论,论文写汉代形成的都有。说是隋炀帝开创的科举吧,翻开史书一看,在位十几年一共就录了十几个进士。

    如此高效,闻者涕零啊。】

    李唐的皇帝敏锐地捕捉到那一句“封名”,北宋文人拈须而笑,还是大宋的科举名副其实。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天家厚恩,以制举择王佐之器,三年一贡举,榜榜皆英才。

    隋炀暴虐,大唐失意者也颇多,唯有大宋文风鼎盛至此,之前的王朝岂能相比。

    燕云十六州朔风凛凛,一路吹拂,至汴京城只余绵绵东风。珠翠罗绮,桃花逐水,十丈软红化作一樽薄酒,才子们吟着雪满弓刀的诗,在醉乡深处又酩酊几场。

    信手闲弹的乐女看烟霞遍地,想天幕谈过的衣冠尘土,这样活在士人口中笔下的盛世,当真永远不会塌陷么?

    【所谓“隋炀帝因为开创科举,得罪世家的利益而被推翻”的理论,就显得很荒谬啦。

    分析一个皇帝失败的原因,最重要的便是看推翻他的是哪些人。一百二十余起农民起//义早已告诉我们答案,被派遣四处平叛的门阀世家也冤枉得很: 搞没搞错,这个世界上最后背叛杨广的就是我们啊!

    平民的抗争毁灭王朝,但角逐权力的永远是上层的执政者。

    隋末世家的背叛,分析来分析去其实还得论到杨广自己身上。隋炀帝统治时期朝堂内部也不咋平静,皇帝喜欢用江淮臣子,对关陇集团很疏远,再加上登基之后要么在出巡要么跑去洛阳和江都玩,关中的臣子对他挺陌生,一来二去,裂痕越来越深。

    直到宇文化及叛变,深究这次兵变,关陇集团不仅弄死了皇帝,也弄死了很多江淮派臣子,杨广一朝的矛盾于此处爆发,又很快熄灭——天子因政策倾斜而产生的分化,杀了皇帝和另一派就行。

    上层的夺权斗争落幕,胜利者回首,却发现王朝覆灭早已无法挽回,平民的怨气也并不能轻易消散。】

    某个隋末位面,宇文化及带着司马德戡、陈智略一干人,率关中骁果与岭南骁果与虞世基对峙。

    “我闻关中陷没,李孝常以华阴叛,陛下收其二弟,将尽杀之。吾等家属在西,安得无此虑也!”

    杨广重南臣久矣,平杨玄感叛乱、解雁门困局倚仗的皆是兵将,却分外吝啬,不肯奖赏。他的大好头颅,自然当由被他抛弃的关中臣子与兵士砍下。

    ·

    李世民凝神听着,身边程知节却有些无言以对:“天幕这次论炀帝,提出许多后世论调,本以为杨广是无可争议的暴君,却还有许多为之翻案的说法,因科举得罪世家而被推翻,因运河名传千古,这都什么跟什么?”

    千年时光究竟改变了什么,“网庙十哲”竟恐怖如斯!

    【最后是大运河,这个就更没意思了,吴王夫差争霸天下,为伐齐开邗沟;秦通灵渠,汉有槽渠汴渠;曹操更是凿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贯通河北平原;魏人修讨虏渠,开广漕渠,桓温开桓公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杨广对运河的建设,是在先代这许多沟渠的基础上进行的连通,很多渠道隋末就已经堵了,全靠唐代苦哈哈修整疏通,不修则毁淀。

    要谈功绩,夫差曹操他们都得分一杯羹,大家都是大禹再世。更别提这条隋唐大运河与我们熟知的并非同一条,现今的京杭大运河只取其中部分,忽必烈弃杨广最爱的洛阳而直至北京。

    一个帝王为出游而造龙舟,为威势开运河,在天下大半百姓为劳役而死,妇女也被拉出凿渠时,说什么“君子论迹不论心”,只看运河建成的结果,就有些太可笑了。】

    隋末的累累白骨堆积岸边,河上尸山遍布,督工拉走一车又一车随意弃之,成就施暴者的千古之名。

    李世民点了点空中杨广的画像:“从来如此。没有值得称颂的功绩,就敛前人之果,没有堪称尧舜的德行,就彰先辈之功。”

    运河通南北,开天地,自是不世之功,但放在帝王身上却微不足道。人们论文治,论征战,谈给后人留下的伟业和传承,论不死的世代和不灭的精神。

    纵然真留下运河江波,用人命开出的通达天地,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