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巫蛊② 巫蛊②(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清君侧还是自保,抑或是真的要造反,到时流传的只会是“太子造反”这一个声音,自己信或不信都改变不了什么,甘泉宫与未央宫何其远,路上能动的手脚实在太多。

    到了那时,假的动兵会变成真的,假的造反也将成为确凿的,太子之力到底不敌,兵败必然。纵使自己要留刘据一命,抓他的人也会迫其死亡,再上报曰畏罪自尽。

    大的局势会紧逼他人意志,远的距离会篡改帝王意图,权力的运行会迫使太子迎来唯一的结局。

    【刘据跑去和他妈商量,皇后卫子夫悍然表示,那就干呗,没什么可怖的。卫氏血脉里那些果决在此刻又发挥了作用,卫皇后允太子调动了宫中的射手、武器与士兵,刘彻也终于在甘泉宫得知了宫中事变。

    讲道理,刘彻这时候的态度是“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我儿子肯定是太害怕了才这样的,没事啊,过来和爸爸聊聊具体发生什么事了,派人召太子,结果派去的人,据说,啊,据说是很害怕,直接回来说太子造反要杀我。

    ——就问吧,能在武帝身边混的,你还怕这?

    种种事端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太子造反一事的严重性与真实性,武帝终于大怒,往建章宫征军,派丞相刘屈氂讨之,太子驱四市数万民众,合战五日,血流沟渠。

    兵败,逃亡,皇后自尽,太子门客皆被杀,刘据自缢而死。】

    皇帝向来波澜不惊的面孔出现了裂痕。

    满室惶恐,虽然刚听闻巫蛊之祸四个字时便知道一切无法挽回,但皇后自尽、太子自缢而死的结局依然让人战栗不已。

    原以为不朽的帝王在晚年判错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桩案子,付出的代价是倾力培养的太子。众人以为刘彻会暴怒,会以最凌厉的、独属于君王的途径发泄,教天地尽染血色,但刘彻只伸手,轻轻按在刘据头上。

    他转过身去,又恢复往日威严凛然的神情,召来武士堵住正殿的大门。

    张汤想起天幕谈论初汉事,说高祖血脉顺流而下,成就刘汉皇室一脉相承的雄才与寡恩,收回自己欲说的话,深深埋下头颅。

    和烈日同生的、取火的帝王,沉默地在皇位上燃烧。

    【巫蛊之祸的讨论也挺多,我们慢慢来论,首先是刘彻有意推进巫蛊之祸从而废太子这个观点,可以很直接地画叉。

    早在说刘启废刘荣时我们就说过了,刘彻的时代是在多年积累上进行大的变革的时代,汉武帝做得当然漂亮,但作为有远见的雄主,他比其他人更清楚继承人的重要。

    很多东西都不是一时就能稳定的,它需要至少两代君主的坚持才能代代传承,如果上来的是个憨货大手一挥把前朝政策全取消了,那就是最让人头痛的费无用功身死政消。

    要么刘启被栗姬一句话说得爬也要从病床上爬起来呢,人家刚刚收拾完的七国之乱,绝不允许后面人再瞎搞把桌子掀了啊。

    大家经常讨论的三位千古一帝,秦朝史料基本没了不谈,后面的汉武帝与唐太宗对太子的看重与规划都是很明显的。

    李承乾才十二岁,他爹李世民就表示“宜令听讼”,刘彻对刘据更是开博望苑以通宾客,对继承人的政治班底有一定构建,也更会根据帝国和自身的需要去配置一个太子。】

    啊……这千古一帝居然有我吗?

    李世民听汉朝事听得好好的,突然得知这么个消息,一时惊住,长孙无忌最先反应过来行礼:“陛下德加海内,自当千古!”

    君主是千古之君,跟随他的臣子自然是千古名臣,众人怀着喜意祝贺帝王,李承乾却更觉压抑。

    父亲光耀至此,他要如何做才能不堕其名?

    ·

    唐人欢欣雀跃,杜甫自写太宗。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刘彻报曰:“古者赏有功,褎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

    又于《资治通鉴汉纪》有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

    不难得出结论,在武帝的政治版图中,他这一朝是“遭遇右武”的时代,他要在这一朝变更制度,出师征伐,哪怕劳民也要把能做的事情都做完。而太子刘据,在他眼中是一位敦重可安天下,能够接他的班休养生息的“守成尚文”之君。

    换言之,刘据在政治层面上,是一个根据刘彻与大汉国情而捏出的,符合他安排的政治走向的继承人。】, ,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