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br />     早在讲韩信时我们便讨论过,春秋虽落,战国成一,但士人遗风依然吹拂,也就是说,精神上的一些东西并没有死去。

    我们说“士”,说士为知己者死,只要君主赏识,他们愿意为这样的信任献出一切,愿意千里赴死。但在士人之上,又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什么样的风气,才能诞生这样甘愿为义而死的士人?

    在还没有发生洛水之盟的时代,人们以天为誓地为约,说山无棱,天地合,冬雷震震夏雨雪。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正好在最青春刚毅的早期,尾生抱柱而死,季布一诺千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虽然不是什么人都遵守那一套,总有人暗戳戳搞阴谋,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这段历史中,重死轻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当时的贵族在精神方面重节义,动不动就拔剑自刎了,也是因为当时主张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所以我们之前会说有搞生殉的国君呀——王上觉得虽然死了,但相当于没死,到地底下还是和活着没差,把生前的臣子美人一起送下来陪我。

    事死如事生,舍生而取义,本质上还是有生死观的原因在。有些人自杀,可能是为了节义,也有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概念下,他们确实认为人死后魂归地下,真的会遇见故人。】

    桑弘羊点头:“我朝也是厚葬成风。”

    人们在墓室中画许多妍丽壁画,女娲王母,青鸟白鹿,墓主生平,万事万物,不就是图一个身后事么?

    相信死后自有世界,所以会将生前物件都收拢好一同下葬;相信魂归地底后可能成仙,故而有西王母画像指引;认可死后有灵,便要画生前事迹来让墓主观赏怀念。

    大夫棺椁三重,金玉在九窍,则肉身不朽,死后有灵。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与生死观背景下,把历史往前推一丢丢,有这么一段故事:

    卫宣公立公子伋为太子,公子伋成年,定下婚约要娶宣姜,卫宣公见其美,说给我吧你,生公子寿公子朔,让太子娶别的老婆去了。

    宣姜当然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和公子朔一起每天说太子坏话,再加上卫宣公抢了儿子的未婚妻,打心底就心虚,时间长了就寻思这个太子还是死了比较好哈。

    卫宣公派太子出使他国,给他白旄,让安排好的强盗见到手持白旄的人就杀了,公子寿得知此事,通知太子逃走,太子表示,“逆父命求生,不可。”

    公子寿寻思不行啊这,就和太子喝酒,把太子灌醉了,偷走他的白色旄节,到了约定地点,自己被强盗杀死。

    太子醒了特别悲愤,跑去表示他没有任何错你们应该杀的人是我,也被强盗们杀了,卫宣公如愿立公子朔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卫惠公。

    知罃还晋,认为不管是国君还是他的父亲赐死于他,都是“死且不朽”。

    周公还政,鉏麑自尽,有时候不是纯粹为了皇帝咋样,他们这种“忠”,本质是死且不朽的“信”与“义”。一如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始皇帝当然不是神经病一样的卫宣公,但胡亥在这段故事里也和公子朔差不多了,从扶苏的视角看也是父亲赐死儿子,多少年过去,自认为被赐死的儿子还是要说出那样一句话。

    从“逆父命求生,不可”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时代变了,国境变了,很多东西都改易了,但“孝”的核心与“义”的自矜没有变。

    这是意识形态上的,再回到政治斗争的现实中,扶苏有必须痛痛快快死的理由吗?也是有的,即当时境况与秦律之重。

    首先看当时的政治形式,矫诏这个东西不是大家以为的李斯赵高自己写自己发,而是要经过正式程序的。也就是说,扶苏收到的,是一份并不是出自皇帝意愿,但政治流程上没有问题的真实诏书。

    当诏书的内容值得怀疑,但诏书本身没有错误时,反抗诏书的后果是什么?封建社会,哪怕千中取一的可能性,也不会有多少人赌,尤其是在始皇帝的时代。

    抗旨是这样了,还有另一点:不孝在秦是重罪,不孝律重刑罚,轻教化。

    秦简有问答,“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如果老人告子不孝,连复核的过程都不走,直接抓了。

    政治斗争是很残酷滴,要的就是大家脸皮厚一点,李斯赵高胡亥的矫诏从“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的角度出发,扶苏之死自然无从避免。

    于是君王在地下悬望的长子,早早便来相伴了。】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