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兵仙韩信,战无不胜,王侯将相四个身份都当过,最后亡于长乐宫,诛三族。

    韩信之死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骂刘邦鸟尽弓藏吕雉恶毒不堪的,有怨萧何背信弃义韩信功高盖主不收敛的,论起来好像人人有锅,但天道翻云覆雨手,很久之前就开始为众人安排结局。

    核心的一点,是韩信秉持的“国士之风”与大一统王朝皇权的冲突。

    始皇定天下,对政治与文化进行一体化塑造,创造出首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但天不假年早早离世,很多事没做完,六国遗民仍在,士人遗风也依然吹拂。

    春秋战国的士人阶层主要是有一技之长、游离在高等贵族与庶民之间的一群人,可以参政,不能统治,要么自创学说派别百家争鸣去了,要么选择主人当起了门客,开始“仕”的道路。国君以士人为客,以士人为师,知识分子与君王处在一种微妙的主从关系下。

    君主养士,士人为其出谋划策,为身份功名依附,但主上不能待他们太过轻慢,因其自恃才华,有很强烈的自尊心,有时甚至反过来对主人进行考验。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冯谖客孟尝君,刚投奔就说我没有什么才能啦,单纯来混口饭吃,孟尝君笑了笑收下他。结果冯谖每天弹剑而歌,说吃饭没有鱼,又说出门没有车,还说没钱养家里老母,其他人看得烦死,孟尝君脾气很好,虽不耐烦但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

    冯谖认可他的仁厚,开始愿意为这位主上解决问题,收买民心、经营退路,稳定孟尝君相位几十年。

    他们主张一种“为知己者死”的心态,若上位者能欣赏其才华,尊重其人格,便愿意为之效死。要是没能得到重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跑去找有眼光的就行,反正有势力的公子国君那么多,跟着谁不是跟?

    韩信继承了这样的士人心态,萧何为刘邦引荐时评价的那句“国士无双”,冥冥中便定下了故事走向。

    所以亭长妻子不为具食时他会一怒之下离去,漂母赠饭他会殷切报答,项羽不用其计,他转投他人。

    刘邦一开始打发他去做治粟都尉,韩信认为那么多人举荐了我还是这么个小官,很不满,打算跑路,萧何把他追回来,刘邦表示看在你的面子上让韩信当个将军,萧何否决,说如果只是将军,他终归还是要跑的。

    归根结底,韩信需要的是一个千金买马骨的君主,要完全尊重、彻底认可其才能,要“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这样宏大的仪式和排场显示信重,方能心悦诚服。

    所以在项羽派武涉规劝韩信自立为王时,韩信会回复:“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不过是穿着的衣服吃着的食物而已,众人哀其不幸,认为不过虚情假意小恩小惠,怎么就蒙蔽了你的双眼?

    但韩信要的就是这些。

    而刘邦,作为一个天生的政治机器,一个可以在温厚与冷漠间转圜的人,我们很清楚,他擅长这样的事。

    一切从这里开始,一切在这里注定,命运草蛇灰线,早已隐入其间。】

    嬴政看向李斯:“此人可争。”

    李斯应声,天幕讲刘邦尝投信陵君时众人便心惊,知汉替本朝,但后人说史不可能事无巨细,只评人物,不解战事,不知泱泱大秦如何覆灭。

    王上求贤,但天幕所提几人,张良既是韩国公子,亡国后一心报复以致博浪沙刺杀,必深恨秦;萧何作为沛县小吏与刘邦关系紧密,如今得窥天机,二人自有计较,但韩信所求的是“信”,尚可争取。

    左丞相趋步而退,要么秦得良将,汉失骄臣,要么……不取便杀。

    ·

    二世每日醉生梦死,只把天幕当个稀罕玩意儿看,并无听史的兴趣,李斯多次求见不得允,怒极,甩袖而去。

    赵高正收拾细软。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伴君如伴虎,同事们一个从来都站在安全线以外,一个稍微挣扎了几下谨小慎微继续活,但韩信被“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举动感动,他相信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死报答,而刘邦呢?

    他会遮住所思小意殷切,会宽仁待之,登坛拜将,但剑斩白蛇有沥沥血,妖血温热,剑锋却是冷的。

    韩信伐齐,写信给刘邦,表示齐地太混乱了,我怕管不住,想当个代理齐王,这样说话比较有用。这个时候刘邦正被项羽堵在荥阳,一看信大怒,直接骂出口说我在这里等你救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