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庙号谥号(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也算是诗书俱通,何至于此……征战天下的马上皇帝第一次平白感到无力,抓住长孙皇后的手:“观音婢,太子还是要多读书……”

    皇后和一众东宫使臣正点着头,听到天幕一句石破天惊的【从李治给他老爹这承受不了的爱开始,谥号就彻底被玩坏了。】

    李承乾李泰惊疑回首:“雉奴?”

    然而天幕未曾解答他们的困惑,依然说着那渺远的庙号谥号:

    【李治可能是觉得我爸爸这么英明这么牛,一个“文”字怎么概括得了?加,都可以加,大手一挥给爸爸把文武圣都拉满,塑造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帅气谥号,也不知道太宗陛下看了会不会想把他塞回弘文馆从头学起。后人一看居然还可以加,那我也给太宗加,最终让本就龙傲天的李世民得到了一个更龙傲天的谥号。

    李治看着满意,武则天也喜欢,于是他没了之后他老婆也给他上了一个天皇大帝,后人想想还不够,再加,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实在是酷毙火辣,独领风骚。

    就这样,孝武这样短而精的谥号一去不复返,后人们为了显现自己对前辈的尊敬,也学会了不断给前人加谥,你爸爸牛,我祖宗也不赖。这个字好,那个字也好,都加上,及至后来,谥号一度长到二十来字,堆满了大家根本不想记住的溢美之词。

    试想一下,本来一个人去世了,大家评价他,说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这没什么问题。这么一搞,就变成了“他是一个温柔善良和蔼可亲能文能武神通广大孝顺老人爱护幼小心胸宽广贤能端方的好人”。怎么说呢,档次真的不太高。

    但其他人都有了,总不能给自家皇帝缺了吧?到地下一比较,人家谥号老长一段,咱们家短短的,看起来没有别人拽,没那么多值得称颂的美德,那也不像回事儿。就只能加,不断找新的贤啊孝啊圣啊,寓意好的字呼啦啦往上堆。

    读不完,根本读不完。至此,大家开始使用庙号称呼皇帝,也让庙号承担起一定的评价功能。】

    好消息,得到了自己很想要的“文”,坏消息,儿子太爱了改得面目全非老长一条怪尴尬的,最后还是以太宗身份被后人提及。

    李世民揉了揉额头,知道现在深究为何是雉奴继位是想不出来的——这孩子才六岁,对朝局都造不成影响的年纪,一团孩气,能显现出什么来?倒是承乾,若是皇位旁落,只能说明这孩子要么早逝,要么行差踏错。

    总不能子肖父到这个地步,让他的孩子们也学他来上一出玄武门旧事。

    他按下思绪,面上仍是慈父,拉着小儿子的手:“雉奴,你觉得你未来皇后给你的谥号如何?”

    李治喜色溢于言表:“好听!”

    ……难怪你们能成一对呢。

    【前面说了,谥号有时为尊者讳,而庙号作为品评褒贬的存在,也不能说得那么直接,骂前面的上司不能骂得太明显。

    所以庙号有时也有一定的“明褒暗贬”性质,单看这个字不错,放进时代背景里一想又不太对劲,要发火吧,也不能够,毕竟看上去又没什么大问题。

    挡不住有的儿子很爱爸爸,不管了,我爹就是很棒啊,你们商议出来的都不行,我要给我爸挑个好字用,大家都不能反对我强推我老爹!

    当臣子的就只能顺着,但强推之耻是这样的,配不上的还是配不上,后面的皇帝只能绕着这个已经脏了的庙号走。

    也有的时候,后人会故意挑选一些已经不那么好了的庙号给皇帝用,先帝请看,这个字还不错吧,极大的赞颂啊,给您用了,您就在底下好好歇着吧,咱们把你的身后名照顾得不错了。

    今天说的这位便是很有代表性的——明英宗朱祁镇。】

    洪武年间的朱元璋和永乐时期的朱棣隔着时光异口同声:“明英宗?”

    他们再如何也不会不熟悉前朝历史,上一朝的英宗,即位四年,于南坡之变被人弑杀,二十一岁便横死。①

    听天幕所言,这子孙并不是因年寿而得了这个字,是后人故意择之,能得这样一个诅咒性质的字眼,这小子不知做了多招人恨的事。

    宣宗年间,朱瞻基在孙后殿中,看皇后暴怒着摔了茶盏,大骂朝中众人:“可怜吾儿!酸儒妒之!”

    朱瞻基敛目,想古人云“毋以妾为妻”确实有理,孙氏以贵妃之身登后位,到底行止不够端方。胡废后早年颇有贤名,若太子当真犯下什么天怒人怨之事,皇后无用,太后年迈,后宫许多事还是要请出胡氏做主。

    毕竟前朝必有变故……朝中众臣算是看着太子成长,若太子有德,不会议此字,也不会让天幕以这样厌恶的语气叙述。

    英。固短寿之君。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