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四十四章 全新的投资渠道。(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在也一样,包邮区的生活太安逸,裴景书打定主意一辈子不挪窝,这辈子基本蹭不上深市腾飞的红利,因此也没必要摁头让二哥他们都信她的。

    裴景书就当没听出他们的调侃,继续津津有味听齐大哥讲他在羊城的经历。

    “我这次去了那边十三行,听说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清朝设立十三行,当时主要卖咱们的绫罗织锦,这些都是国外有钱人追捧的,所以发展的很快,本地人说,民国时期十三行已经五花八门、卖什么的都有了,不过还是以服饰布匹为主流,因而发展到现在,最多的也是服饰皮包……”

    接下来,齐大哥洋洋洒洒讲他在十三行的见闻,“本地人说起十三行就一脸骄傲的竖大拇指,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外汇,而国家外汇储备远远不足,如今正是热火朝天创外汇的时期,他们十三行在其中贡献巨大,贸易出口率屡创新高。听到这些话,我还以为那里就是做出口生意的呢,去里面打听了才知道,更多的是我们自己人去批发。”

    “我看见那些个老板进货,拎一皮箱的钱就去了,看中哪些款直接让开单子,先交钱,货可以一圈买完再回来。档口看店的老板娘很多都不爱搭理人,开口不还价,一个款式最少几十件起拿,所以老板们钱带的多,一次也就能光顾三五家档口。不过,那里的衣服质量是真的好,款式又洋气,别的地方都见不到,所以很多人拿了货回去,就说是进口的,或从港岛传进来的,价格翻几倍照样不愁卖,拿货价再贵也是有赚头的。”

    “齐大哥,你说十三行是什么最大的批发基地?”裴安和对这一点很感兴趣,“不是说羊城到处是工厂?我以为去那边做生意进货,都是直接去厂子里,怎么还是去批发城?”

    “工厂我也去看过,规模大的厂没点关系是进不去的,私人的小厂子倒是挺多,但好像因为机器的关系,他们的产品很单一,毛衣厂就只做毛衣,牛仔裤厂就只有裤子,甚至还有很多是代加工厂,只负责某批服装的零件部位,找厂子进货反而费时费力——打个比方,一个女装店的老板去进货,店里卖外套、衬衫、裙子、裤子,甚至还有少量的女式皮包和皮鞋,这就要跑上七八家小厂把货凑齐,如果去十三行,一条街逛完就能把货拉走,你说哪个方便?”说到激动处,齐大哥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脸瞬间红成关公,也丝毫不影响他滔滔不绝,“话又说回来,十三行的档口去工厂拿货,量非常大,价格压得很低,同一家工厂,我们去是没有人家那个优惠的,搞不好去批发城还更便宜些呢。”

    裴景书虽然也听得认真,但远没有她二哥那连眼睛都舍不得眨的专注度,一边听一边还在发散思维,从十三行联想到了省会的四季青。

    四季青比不上历史悠久的十三行,但有一段时间,它在服装行业是鼎鼎有名的,走得也是高端精品市场,她还记得小时候去杭城的小姨家,四季青是每年必须打卡的地点,妈妈每次都很上头,在四季青买衣服跟去拿货的老板一眼疯狂,她还很乐意给同事朋友同学们代购。

    后来电商之都崛起,女装占据半壁江山,正是四季青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依托这座大型批发城,周边建立了许多女装工厂,发展好的后来都成立电商品牌了。

    可惜这会儿四季青连个影子都没有,电商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裴景书在心里叹了口气,转而想起离他们更近的皮革城。

    唉,怪她出生太早,这会儿皮革城同样毫无动静。

    反倒是日后举世闻名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好像就这两年准备成立小商品市场了,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蹭上这一波红利。

    那边稍微有点远,大巴好想要坐一上午,加上她还在上学,想要趁机去小商品市场分一杯羹是不可能的,所以裴景书不忘初心,想着到时候去市场买点商铺,当快乐收钱的包租婆。

    她还记得,父母他们口中的义乌,是个有名的贫困县,要成立小商品市场的风声已经传出来了,但周围人都是不看好,甚至当笑话一样讲,觉得他们纯属是吃不饱饭瞎折腾。

    裴景书这会儿把记忆挖出来,都觉得比做梦还离谱,这会儿有名的贫困县,四十年后可是国际化大都市,小说都不敢这么编吧?

    不过起点低有低的好处,正好让她裴小囡捡漏——小商品城如今穷困潦倒,房价岂不是非常低?

    在小商品市场里面投资间商铺,收益说不定比得上老家好几套房!

    嗯嗯,记下来记下来,这可是稳赚不赔的商机,而且可遇不可求。

    裴景书关心完小商品市场的进度,那边齐家成他哥也从十三行,讲到了运货渠道。

    此时的改革开放,又没完全开放,上面依然抓投机倒把,只是他们这种小商贩不被人家看在眼里而已。

    现在被重点关照的都是倒卖行为,比如齐大哥说的,从羊城进货回老家卖,就属于倒卖。

    而且抓到卖也很任性,货物成功运到本地,任你开店还是摆摊甩卖,都没有人管,他们只抓运货途中的,查火车是最有效的手段。

    货物一旦被查,轻则罚没重则坐牢,不管怎么说都是血本无归。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查火车的乘警也算自己人,他们工作人员“自己的行李”或者“给亲朋好友带的土特产”,只要不是特别离谱,都不会被检查。

    久而久之,就有心思灵活的乘务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赚点外快,说不定每个月的副业比他们工资还高。

    这也是很多人都想进铁路系统的原因,火车上的乘务人员相亲,不管是男生女生,都吃香得很呢。

    所以齐大哥这里重点介绍了下他老婆的娘家,刚好她一家子都是铁路人。

    齐大嫂因为晕车,只能在火车站卖票,她家里两个兄弟都是乘务员,只不过跑的是周边路线。

    最近,齐大哥经过大小舅子牵线搭桥,认识了跑羊城那条线的乘务员。

    都知道羊城那边经济发达,想着托乘务人员运货的人不少,齐大哥一去打听,人家直接明码标价,大包裹十五,小包裹十二。

    当然这个大包裹是指三十公斤那种规模。

    “这位小秦兄弟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一百五十公斤,太多的话上面不好交代。不过他每月都要跑六七个来回,反正是按重量算,多请他带几次也可以。”

    听到这里,别说裴景书听懂了,裴安和更从他滔滔不绝聊十三行的时候,就猜到了他的打算,此时便笑着敬了一杯,“齐大哥连运输都打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想来是财源滚滚。”

    齐大哥摆了摆手,“什么财源滚滚,实在没办法了,找条路子养家糊口罢了。”

    齐家成在旁边解释道,“我哥因为上次帮人出头的事,跟他那个顶头上司结了梁子,人家现官不如现管,背后关系也硬,现在铁了心要整他,单位已经待不下去了,爸妈本来掏出了老本,准备打点一下给他调个岗,但这不是看你们开店赚得盆满钵满,我哥觉得不如下海,爸妈的老本正好借给他当本钱。加上大姐回来快一个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果这个女装店能开起来,我哥负责跑羊城进货,我姐正好在店里卖衣服,也算是一举两得。”

    他们没说齐悦姐遇到了什么,但裴景书看二哥的神情,他应该是清楚的,只能暂时压下好奇心,等回去找二哥打听内情,现在认真听他们说正事。

    齐大哥抹了把脸,语气沉重却透着一丝坚决,“大姐当初是替我下乡,吃了十几年苦,千难万难才回来,不能因为找不到工作,又让她回那个穷乡僻壤。”

    齐家成也点头,牺牲了大姐一个人,让他们两兄弟舒舒服服待在城里,他心里也是有愧的,此时便叹气道:“要不是爸妈说什么都不同意,加上我年底就订婚了,对象家里就看中这份体面工作。我真是也想跟大哥大姐一起干了,我们供销社生意一天比一天差,铁饭碗端着又有什么意思?”

    裴安和于是用自家大哥的话安慰好兄弟,“一家子总要有个端铁饭碗的,你有份工作在,不仅叔叔阿姨安心,你大哥大姐也少了份压力不是?供销社现在还是不错的,工资福利也不少发,退一步讲,以后真的不行,你这身本事也不缺工作,大不了跟我一起干。”

    齐家成也笑,“我还想以后下岗了,可能要去跑业务,有你这话就安心了。”

    裴安和活跃了下气氛,又正色道,“齐大哥的想法我是支持的,这生意我打心底看好,只有一点,需要投入的成本太高了,进货、路上打点关系,听你的意思是,每次进货还必须本人去羊城?那就还有路费和外面吃住费用了,再加上店面装修什么的,我就粗略估算一下,一开始的投入至少要两三千,毕竟要保证进货资金充裕。这对你们的压力太大了。”

    不说他跟齐家成这么多年的交情,单单这次齐大哥去羊城,他总共请他带了三千远的礼物,这可是一大笔巨款,齐大哥不仅妥妥当当给带回来了,还尽可能帮他压价,节省了不少钱,就冲这份人品,裴安和也说了句掏心窝子的,“你们没做过生意,不如跟我们一样先卖吃的,开店成本也就几百块,可能没有这个服装生意赚得多,但至少比上班强一百倍。”, ,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