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第 107 章 长风破浪会有时(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酷的现实可以打倒李白,却永远没办法打败李白。

    父亲死亡,兄弟翻脸,辅佐明君的梦破碎,自己也被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人生的低谷。

    可在“行路难,多歧路”之后,李白依然昂扬向上,他依然相信他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终有一日能实现他的理想。

    风拂起了李白的发丝,李白的眼睛中满是炽热,他是大唐浇不灭的盛世火焰。

    李白晃晃头,忽然又想起了一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嗯。”

    李长安眼睛亮晶晶的,她追问:“然后呢?”

    “然后,后面半句没想到。”李白挥挥手。

    他豪迈道:“日后想到了合适的诗句再补上后半句。总之,上天生我李白这样的大才,必定是这天下有用得着我的地方!”

    李白看了李长安和沈初一眼,忽然道:“可有笔墨?”

    “有。”沈初却比李长安还着急,他比李长安更清楚笔墨放在何处。

    笔墨铺在桌案上,李白提笔泼墨,写了一模一样的两幅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而后李白用还沾着墨水的笔尖指着李长安道:“我虽不知李二十九所求是何,却也知道必定前路崎岖。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相信李二十九必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日。”

    而对沈初,李白就拘谨多了,虽说沈初人也很好相处,对自己也十分崇拜,还送他美酒。可不知为何,李白站在沈初身边总觉得像他年幼时站在教书的先生身边一样。

    李白从小才华横溢不假,可他生性顽皮,斗蛐蛐上树拿着木剑揍同窗也是真,因为顽皮从小没少挨先生打手心,弄得李白一见到先生就心虚。

    本来李白以为自己长大了这个毛病就好了,可谁知道他站在沈初身边时还会觉得心虚……要怪只能怪沈初太有教书先生的威严了吧。

    被动技能,老师的威严,对调皮鬼效果翻倍!

    第二日一早,李白就骑着他的马离开了长安,依旧是白袍黑马,来到长安时他是为求官而来的李白,离开长安时他是为求自由而去的李白。

    “唉,谁知道圣人竟然……”李白牵着马,和李长安一起走在灞桥上,护城河两岸的杨柳依依,随风而动。

    李白感慨道:“我还以为圣人要比李二十九还要厉害许多呢,漳县被你治理的那么好,结果长安城……繁华是繁华,却跟我想的不一样,圣人不喜欢我。”

    “我喜欢你。”李长安道,“沈御史也喜欢你。”

    李白挠挠头,不太好意思:“你日后若是能征辟官员了,我愿意做你的属官。”

    只是李白不太清楚公主能不能征辟属官,李白听说当年太平公主有很多属官,不知道太平公主能做的事情李长安能不能做。

    李长安哂笑:“好啊,你以后做我的官员。”

    随后李长安还不忘叮嘱道:“你在外游历若是遇见有能力的人才也记得举荐给我啊。还有遇到事情不要怕,就算是你想救囚犯,给我写信我也有办法救一救,我是公主,权力大着呢……”

    什么高适啊郭子仪啊,统统引荐给我!还有杜甫,文化人才也要!

    李白听着李长安絮絮叨叨的嘱托,却并不觉得烦人,只觉得暖心。

    看看,还是李二十九对他好,知道他喜欢交友,还特意告诉他让他举荐好友。

    经过这么多年求官,李白太了解想要通过举荐为官有多难了,若是容易,李白也不会白白蹉跎这么多年,可李长安就这么轻飘飘的就给出了承诺,这都是因为他的面子啊。

    李白拍拍李长安的肩膀,忽然又有了再写一首《赠李二十九娘》的冲动。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长安将李白送到最尽头的亭子处,依旧还是要告别。

    “保重。”李长安道。

    李白翻身上马,一手握着缰绳,一手冲着李长安挥手,大笑:“李二十九,李十二就此别过,日后再见!”

    李白的马扬起一阵尘土,李白的背影逐渐消失在李长安眼前。

    隐约还能听见李白的歌声。

    他在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长安看着李白远去的背影,低声道:“日后再见。”

    李白离开了长安城,他留给长安的最后一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不是“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终有一日,李白会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大唐也会再迎来盛世。

    李长安却没有回长安城,而是直接上了停在长安城外的一辆马车。

    马车中已经坐了一个女子,正是樊宁。

    “直接回洛阳吧。”李长安伸了个懒腰。

    “娘子这般着急?”樊宁有些惊奇。

    李长安双手交叉枕在头后:“你知道一件坏事就要发生,而这件坏事和你有关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吗?”

    樊宁摇摇头。

    李长安闭上了眼睛:“那就是远离现场,这叫做制造不在场证明。”

    那一句“七月七月,日落李林中”的歌谣已经传进了公主府,李长安昨天还听到公主府的仆妇说这句话,估计离传到宫中也不远了。,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