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女尊 晋江文学城首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明桂宫的事儿, 很快也传到了翊宁宫。

    轻缈烟雾中,一身素衣的男子跪在蒲团上,他双目紧闭, 眉眼间门依稀可见昔日风华,现下却已刻上条条岁月的痕迹。

    半晌, 他站起身, 在那桌案上的香炉里插.上几支香, 方才走出这佛堂。

    “主子。”

    妙音安静上前,相比其他宫殿, 这翊宁宫实在是安静得过分,他低声道:“听说余家公子要进宫了。”

    戚君后摩挲着腕间门佛串,双目微敛,染着佛香的面容有几分悲天悯人的气度。

    在院中石凳坐下, 瞧见桌上摆着一本佛经,他的眼底多了几分满意, 这才开口。

    “妙音, 你唤我什么?”

    与戚君后年纪相仿的男子一怔,片刻微微弯了脊背,极低地喊了句:“空音师叔。”

    戚君后方才笑了:“你还该继续修行才是。”

    声音悲悯, 语气里却不乏那高高在上的轻蔑。

    妙音垂眸,却是恭敬应了声是。

    这荒谬而滑稽的一幕, 倒叫人分不清是在幽静寺庙,还是在这红墙深宫了。

    先帝在时, 戚君后尚且收敛几分, 只给自己取了个“空音”的法号,并将贴身宫侍的名儿全改了;待新帝登基,他便直接不准下人称自己为“主子”了。

    出身鹤州大族的戚君后自不是要与那下人称兄道弟、拉近关系, 这尊卑关系仍旧存在,只是从世俗等级,换了个不那么世俗的等级罢了。

    瞧瞧,他戚君后便是在寺庙挂了名清修,那也是“师叔”,下人还是下人,不过是他的“师侄”罢了。

    “你方才说,那位有福气之名的余家公子进宫了?”沏一盏清茶,翻着佛经,戚君后随意问道。

    “是,听闻后日便会进宫。”

    戚君后轻叹一声,袅袅茶香间门,他慢悠悠道:“何谓有福?何谓无福?莫非生女是福,生子便不是福了吗?”

    听到这话,妙音脸色一变,连忙跪下:“主子息怒。”

    “我何曾生气?起来吧,不必如此惊惶,虽在深宫,我这翊宁宫好歹也是一方净土。”

    “只叹世人庸俗。身处其间门,再是不愿,也难免染上几分尘埃罢了。”

    戚君后似是来了兴致:“那许贵人在兰音寺清修几年,分明有一条坦途,却非要进宫,也是着相了。”

    妙音便道:“昨日许公子侍寝,听闻.....一次水也没叫。”

    “哦?竟是如此?”戚君后有些讶异,对这许公子倒生出几丝好奇。

    只是扫过远处的大门,神情又淡了下来:“世人惯常踩高捧低,想来,那许公子大约也是瞧不起我这翊宁宫的,倒是错失一小友了。”

    说什么出家,说什么清修,在这富贵窝里打滚了几十年的人,要么享够了富贵,腻了、厌了,去修道;要么啊.....便是斗败了,逃避现实呢。

    否则,妙音何至于将这后宫消息探听得如此清楚?

    倒不如和福太贵君一般,当个无忧无愁、安享富贵的俗人就是了。

    *

    说遍了这后宫的事儿,大抵是被勾起了谈兴,戚君后阖上佛经,却道。

    “三月的鹤州最是美丽,烟波上泛舟,赏尽那桃花与乐伶,再一掷千金,呵,倒博得美人一笑了。”

    妙音知道,主子这是忆起了未嫁的时光。

    鹤州为上州,戚家乃鹤州望族,加之远离京城,说一句只手遮天也不为过,戚家子弟自然个个都是骄子。

    戚君后的少年时光,便是与族中姐姐妹妹们一道,赏最好的景、撒最多的银子,才算不辜负那烂漫韶华。

    后来进宫数年,便真是成了一个俗人,活得不那么痛快的俗人。

    戚君后不得先帝宠爱,满后宫的侍君斗着斗着也累了,再回眸看时,瞧不上的儿子也大了,与他也离了心。

    再后来,儿子仓促出嫁,这后宫除了佛堂,也真没什么可挂念的。

    唯独放不下的,便是那无拘的少年时光。

    便连留在这深宫,也是为了戚家的颜面。

    这辈子,戚君后出不了家、回不了家,大抵便因为他姓“戚”吧。

    妙音一时也有些伤感,难得的没了那“妙音师侄”的寡言恭谨,劝慰道。

    “家主谨慎,这才迟迟未曾入仕。您若喜欢,回头书信一封,着人折一枝桃花给您送来便是,只是那乐伶,您大概是不愿看见的。”

    戚君后抬眸:“为何?”

    妙音笑道:“路上折腾个几十天,等入宫的时候,那乐伶岂不是半条命都没了?上天有好生之德,想来再有名气的乐伶,空音师叔您也是不愿见的。”

    “你倒是机灵!”戚君后被这话逗笑,很是受用,终于放松了几分。

    “去岁姐姐与我修书,知远那孩子又病了一场,若她能来一趟京城,我这当舅舅的替她找几位御医,也才算是派上.了用场。”

    戚君后乃戚家嫡支,这一代的家主是他姐姐,而戚知远便是戚君后嫡亲的侄女了。

    “知远小姐自幼聪慧,若非身子.....想来该有一番大出息。”

    妙音忍不住惋惜,戚知远乃戚家主的老来女,自胎里带了些先天不足的病症,吹不得风、着不了凉,人却是极聪慧的。

    7岁那年,戚家主有一友人游至鹤州,两人一道于湖心亭烹茶之时,恰见戚知远在旁。

    总角之年的小丫头板着张脸,不笑也不闹,捧书读的正酣,对长辈带来的新奇玩意儿全不在意。

    友人来了兴致,便问上些可曾爱读书、识几个字的话,间门或以一些稚子之言戏弄。

    她提问时,小丫头便阖上书,规规矩矩回答;提问结束,那小丫头便又翻开书来,沉醉其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