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谏官遭贬,青史留名! 二合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李谨这案子是陛下授意大理寺卿亲审, 所以……下手不会轻。”

    李白确认七娘已经睡下,关了屋门,坐上桌嗦了一口面才继续道, “李谨在里面多待一日, 便少一分生机。明日我会去打探宫中对此事的态度, 二娘,这个人我们家是决不能坐视不管的,此番凶险,保不齐摘了官帽甚至是脑袋,你若是……”

    话未说完, 李白的嘴被许葭塞了一口汤饼给堵上。

    许葭坚定看向他:“吃饱了早些休息, 明日才有力气做事。”

    “另外,我听我阿翁以前说起过,大理寺审问骨头硬的文士, 向来以诛心为上,废了惯用手, 在脊梁骨上扎针都是惯用招式。你若要救, 一定得趁早。”

    拖得久了,那人怕是自己就不想活了。

    李白微怔, 紧了紧手中的食箸。

    这是他第一次这般直接的意识到, 七娘果然不适合久住长安。

    次日一早, 李白前往中书省当值,才听闻宫中出大事了。

    王昌龄拉着他避开旁人, 道:“皇太子李瑛自从搬出东宫之后,看管甚严,早就有意与陛下缓和些关系,便要太子妃薛氏多多走动。这宫中后位高悬, 薛氏脑子一打结,竟寻上了武惠妃。”

    “昨日,太子妃失言于武惠妃面前,惠妃借此告到了陛下面前,还扣帽子,说太子母妃勾结太平余孽,不配谥号为‘和’。”

    李白听得匪夷所思。

    皇太子李瑛的生母乃是赵丽妃,是乐工赵元礼之女,出身低微,以色艺侍人,哪里来的结识太平党羽的机会。

    武惠妃显然是听说了最近陛下追查此事,才想出这么个馊主意,想借机拉太子下水。

    她难道以为这样寿王就可以上位了?

    李白与王昌龄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荒谬可笑”四个字。

    武惠妃的小伎俩终究不会成功,但却给李白制造了一个机会。

    一个能够合情合理救出李谨的机会。

    *

    南熏殿内,李隆基正抚掌大笑。

    武惠妃卖了一通蠢,充分向帝王展示了自己的无知浅薄,反而完美地取悦了李隆基。惠妃面容娇媚,身段也柔,最重要的是表面听话,内里更玩不动心机。

    是最适合做宠妃的人选了。

    李隆基伸手将跪在地上的人扯进怀中:“你啊,朕看你三日不教训,就要上房揭瓦了。”

    武惠妃借坡下驴,楚楚可怜道:“陛下,妾只是想为陛下分忧。看您为此事着急上火,这才一着急,将太子妃都误解了。”

    李隆基将美人揽进怀中,也不戳破此事,抬手挥了挥,示意高力士带人都出去。

    高力士垂眸,点了熏香正要出殿门,外头传来内侍禀报:“圣人,起居舍人李白在外求见。”

    李隆基被打搅了兴致,不耐烦道:“他来做什么?”

    帝王御殿朝会时,左右起居舍人才会对立于殿中,记载皇帝言行,抄送史馆留作底细。今日又不上朝,他又想干什么!

    内侍垂眸,低声道:“他说,是来检举太平党羽的……”

    这话显然叫李隆基感兴趣,遂传了李白进殿。

    李白也果真没有叫帝王失望,一来便指认藏在殿内的惠妃:“陛下,臣检举宫中武惠妃,通过寿王殿下传递消息,授意弘文馆讲经博士李谨自导自演一出太平余孽事件,意在针对太子储君之位。”

    “陛下若是不信,微臣这里连夜写了奏疏,有理有据,还请陛下过目。”李白说着,就去掏怀中奏疏。

    事情被李白曲解得有鼻子有眼,好像武惠妃果真有头脑一般。然而宠妃究竟几斤几两,李隆基还是心知肚明的。

    说话声静下来,耳边隐隐便传来惠妃的低声啜泣。

    李隆基头疼地将李白拦下:“爱卿多虑了,此事系为误传。”

    “怎会,陛下审问十王宅众奴婢半月有余,线索全都指向寿王殿下与那弘文馆讲经博士,人证确凿——”

    “朕说了,是误会!”

    帝王似乎怕李白将此事闹大,毕竟武惠妃诬陷赵丽妃是事实,太子那头已然与她结了梁子。若是闹大,他也没法在明面上偏帮。

    李隆基咬牙切齿地看着李白,让步收买道:“李谨朕会即刻命人放归。另外,爱卿虽误解此事,但一心为君,当得嘉奖,就晋为五品右谏议大夫吧。此事到此为止,高力士,去着人拟旨。”

    李白作出一脸喜色谢了恩,心中却万分诧异。他着实没想到,陛下会为了一个武惠妃轻易动摇到如此地步。

    美色从不会误国。

    当权者色字当头,才是误国的一把大刀啊。

    *

    大理寺次日办完手续,便火速将扣押许久的李谨放归。

    这人如今是个烫手山芋,由谁压着都怕死在自己手上,徒惹许多麻烦。因而流程走得异常快,七娘他们才刚到大门外,李谨就被人从里头押解着推了出来。

    夫子出来时,已经被废去了一只右手。

    文人提笔的手与将军上阵提刀同等重要,更不要提像他这样满腹经纶的才学之士。李白垂眸瞧了七娘一眼,希望小家伙不要太难过。

    七娘却比他想的要坚韧乐观。

    今年长高不少的毛丫头,像只归巢的小鸟扑向李谨,到了跟前却又担心撞疼他,连忙减速顿下来,变成一副弘文馆内的乖学生样儿。

    李谨唇色惨白,还能牵起一个浅笑,抬起左手轻轻抚了一下七娘的发顶。

    七娘瞪圆了眼:“夫子,你这么温柔,我还有点害怕。”

    这话叫两个长者都换上一副笑脸,气氛便没有原先那般冷肃了。

    李白跟上去,知道有些话不方便在外头说,只好感激向对方揖手道:“我替七娘,谢夫子为师之恩。”

    李谨摇了摇头:“你不必谢我,这本是我薛家应得的。”

    李白听他公然提起薛家,掌心握紧了一些。

    这些日子,京中查那残缺阵法,也传出不少流言蜚语,李白听过的就有好几版。其中一个关于“小诸葛”的奇闻,叫他心中一下子全都明白过来。

    这位小诸葛——昔日太平公主府的军师、幕僚、座上宾,应当就是七娘的生父。

    而作为太平公主直系孙的李谨能认得此人,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冥冥之中,七娘身边好似在重新凝聚起一股力量。

    李白很担忧,七娘会不会为那力量所胁迫,最终落得先天政变失败者的下场。

    他想,是时候该闹出点乱子,请陛下送他们出长安了。

    *

    太极宫主殿内。

    李隆基看着张九龄、贺知章几位老臣预谋而来,忍不住眯起眸子,将来人都打量一番,而后视线落定在七娘身上。

    今日,唯有七娘是他特意召见的。

    李谨的嘴里问不出实话,李隆基便把主意打到了弘文馆其他人身上。崔馆主等一干学士已经传来问过话了,什么都没探听到。

    叫七娘来,不过就是死马当作活马医。

    毕竟李谨是带了她两年的讲经博士,或许,曾经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也说不准。

    李隆基虽然先前答应了玉真,要放七娘做个普通人,可遇上姑母相关的事便动摇了。

    只是问几句话,也不算毁约。帝王这般想着,招手唤七娘:“许久不见,你来朕身边。”

    七娘左右瞧瞧,发现说的就是自己,只好委屈巴巴看一眼师父,认命地挪上去。

    李白见李隆基先把七娘召到身边,有些心慌,索性头一个站出来:“陛下,臣有一言请求当庭进谏。”

    李隆基冷哼一声:“右谏议大夫近日上书频繁啊,朕劝你不妨悠着些,免得马失前蹄丢了帽子。”

    李白不为所动,伏地请命:“此为谏官之本,微臣责无旁贷。昔日陶潜唱《归去来辞》辞官而去,今微臣愿效仿,弹剑唱诗陈情,若有不实之处,任凭陛下责罚!”

    李隆基听腻了通篇大论的讽谏书,对诗文倒是有几分喜好,且李太白的诗向来不错,索性给高力士递个眼神:“去取剑来。”

    须臾,有内侍盛着一柄金光宝剑而来,李白双手接过,褪下剑鞘,来到大殿正中。

    弹剑唱诗,本就是唐人最为盛行的浪漫之一。李隆基一手撑着下巴,像看乐子一般,看向殿中这群臣子们。

    剑身发出铮铮余音。

    李白深吸一气唱道:“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①

    此诗一出,四座哗然!

    长门宫可是先皇后的寝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