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背锅侠李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宦官传达过圣人的意思, 便不卑不亢笑道:“这便是绵州传颂的神仙童子吧?”

    李白与七娘跪接了口谕,将才起身,听到这称呼脊背不由地绷直了。口上推托答:“不过是乡人间的玩笑话, 当不得真。”

    宦官觑他一眼,微微弓了身对七娘道:“今岁乡贡之前,圣人便想见见李小娘子了,奈何朝堂之事繁重抽不开身。近日听闻小娘子又有一番功绩,可见是天赐的造化,福气在后头呢。”

    李白想起玉真公主的手书,心叹这算哪门子福气。

    事到如今, 也只能尽人事了。他开口请求:“中官留步, 七娘方才灰头土脸的从外回来, 又吃了葱蒜,如此进宫,岂不唐突了陛下。还请中官稍事歇息,容七娘梳洗一番。”

    那宦官面上虽有些不满, 到底没说什么,抬抬手, 自有人将屋门重新阖上。

    李白连忙拉着七娘入了里屋,悄声问:“方才没抬头叫他看见吧?”

    七娘还挺兴奋,使劲儿晃着脑袋:“没有没有, 都低着头呢!”

    李白道一声好, 又满屋子翻箱倒柜地寻起胭脂水粉来。只可惜七娘还小, 对这些没什么兴趣,因而只找到一些书画用的颜料。

    李白叹气,一边调色一边嘟囔着:“都是草药,救急也能凑活。往后你怕是只能往女气了装扮, 还得添置些物件才是。”

    七娘聪慧,听李白这么说,心中便隐隐有一些乱七八糟的猜测——

    她应该长得肖似玉真公主吧?可能还有些像亲阿耶?可是,公主对她,一点儿也不像阿娘对女儿的样子啊。

    才不要脾气这般差的阿娘呢!

    七娘原本还有些不愿意扮丑,这么一思索,变得比李白还积极起来。等收拾妥帖出门,那宦官也不由一怔。

    这孩子怎么一脸黄气,瞧着病恹恹的,脸上的麻子也太多了些……

    宦官只粗略瞧了一眼,便错开视线笑道:“小娘子准备妥帖,咱们这便进宫吧。”

    *

    去年冬,兴庆宫要扩建,将永嘉坊与胜业坊的一部分纳了进来。敲敲凿凿数月,又在外郭城东垣上筑起一道夹城,以便皇家从大明宫出入便利,后来,圣人当是觉得兴庆宫更舒坦一些,便改此地为听政之处。

    日子久了,宫中便都称这处为“南内”。①

    七娘由宦官扶着下了车,随行往南熏殿走。

    “圣人体恤小娘子年幼,才特意给了这车马通行的恩赐。小娘子稍后进了殿内,可莫要紧张才是。”

    七娘懵懂点头,对这份天大的殊荣有些许存疑,但依然记着师父的话:进了宫,要按宫中规矩说话办事。

    南熏殿是帝王在兴庆宫的休憩之所。往日退朝后,李隆基都会遣人去教坊或梨园,有时请的是名动京师的公孙大娘座下弟子;有时腻味了,便叫几个专习法曲者前来。

    今日因着七娘,李隆基这才久违的没去寻乐,反倒有些不自在。

    七娘进来的时候,正瞟见陛下百无聊赖地批阅奏章,对朝臣们屁大的事情都要请示似乎十分不满。

    南熏殿内香气很浓郁。

    当今天子崇玄信道,不用佛香,只是这份奢靡多少让七娘有些喘不过气来。她趁着行礼,连忙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李隆基抬眸,见殿前果真是个五六岁大的小娘子,放声笑道:“这便是朕那个解救绵州旱田数顷的小福星?起身上前来,叫朕瞧瞧。”

    七娘像个小机器人,一板一眼的挪过去,惹得李隆基又大笑起来。

    七娘嘴角微微向下,总觉得陛下拿自己当猴戏取乐。

    她站得近了,便能瞧见脸上的黄气因为一路疾行过来,已经被汗水晕花,白一坨黄一坨的,像只脏兮兮的小花猫。

    李隆基的笑声渐消,眯起眼打量着七娘,伸手道:“再上前几步。”

    七娘只好又站近一些,还友好地扯开唇角笑了。

    李隆基望着面前小娘子红扑扑的脸蛋,即便有少许麻子,也掩盖不住那双熠熠生辉的杏眼。

    他连忙冲侧间挥手叫到:“高力士,你来瞧瞧她!”

    高力士正为君王处理着更为琐碎的杂事,闻言立马搁了笔出来,弓身道:“大家,有何吩咐?”

    “你看看她,是否眼熟。”李隆基像是寻到一个新的玩乐之物,语气颇为昂扬道。

    高力士许是习惯了,弓身应一声,笑吟吟顺着陛下的指引,望向七娘。七娘也不甘示弱地瞪了回去。

    横竖陛下似乎都认出她了,还畏手畏脚做什么呢?

    七娘哪里能想到,正是这倔强一瞪眼,让高力士有些心惊肉跳。有一瞬他似乎要想到某个人来,却被李隆基出声打断思绪:“你这眼神当真是不行了,玄玄(玉真小字)幼时什么样子,竟都忘得一干二净吗?”

    高力士那一点灵光登时烟消云散,告饶道:“是奴眼拙了,此时细看,这双眼果真是像极了公主!”

    李隆基这些话似乎是有意说给七娘听的。

    然而七娘机灵得紧,只做出一副迷茫懵懂的小儿模样,陛下一问三不知,便谁也也奈何不得了。

    李隆基问了几个问题,都没得到答案,气道:“那你阿耶是谁,你不会也不知晓吧?”

    七娘忙抢答:“这个我知道,是绵州举子李白!他可厉害啦,陛下您要让他当状元吗,绝对不亏。”

    帝王从齿缝里挤出一丝哼笑:“你当这状元是白菜,朕高兴了随手一人发一个。”

    七娘:“不发就不发……总之,我阿耶是李白。”

    李隆基听这名字头大,挥手示意自己知道了。

    想从小丫头身上套话出来,看来是不可能了。但李隆基心中已对早年一件事产生了怀疑,便更觉得七娘是被人刻意送到他面前的。

    怎么好巧不巧,绵州举荐的人和长安堆沤还田者就是同一个人呢,还都是个小丫头。

    帝王心思深沉,面上却不显,转移话题道:“朕听说绵州那高转筒车是你弄的?”

    七娘摇摇头:“我只是投机取巧。”

    这词还是跟着云端阿尔法学的呢。先前她就已经从农学里了解到,高转筒车是唐末的农户们自己造出来的,她只是借用学习者,哪里能占为己有。

    李隆基却误会了,只当是七娘自谦,点点头称赞两句,又顺着问了盐碱地种植和堆沤还田的事情。

    听到这类话题,七娘总算松了口气,小嘴叭叭口述下来,也都与张九龄他们调查的差不离。

    李隆基听得直犯困,打着哈欠问:“你小小年纪,怎会通这些农务?”

    七娘先前颇有些得意忘形,此时被质问了,还能打着磕巴胡诌起来:“七、七娘小时候跟随阿耶住在匡山上,驯鸟、种地、打猎、采药……什么都得自己做的!”

    说得好像真事一样。

    李隆基被逗笑了:“你才几岁,往前算几年怕还是个奶娃娃。”

    “可我三岁就能拎得动阿耶的铁剑啦!”似乎是怕陛下不信,七娘还左右瞅瞅,想举个重一些的物件证明自己。

    李隆基挑眉,示意高力士去内殿取自己的佩剑来。那剑是精铁所制,比七娘高了三分之一,原以为她也就拖着走两步,谁知七娘鼓起腮帮子用了劲,便挽了个剑花出来。

    李隆基怔愣半晌,忽然鼓掌大乐:“好好好,昔有公孙大娘剑舞动京师,今日你李七娘一只手便越过她去了。”

    高力士俯首称赞:“此乃圣人日月之辉,耀我大唐百姓,人杰地灵,便连小娘子都不一般呐!”

    七娘面上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将佩剑递还给高力士。

    高力士的马屁七娘是不想搭理的,然则陛下这番话,她觉也得有些不舒服。

    师父说过,剑之一道要悟心,修剑便是在习人。

    若她日日苦练的剑只是为了一舞取悦于人,那本心也多半是毁了。这么糟蹋,大唐戍边将士们都不能答应。

    今日这一遭让七娘隐隐察觉到,当今陛下似乎并不如传颂中那般勤政务本,爱民如子。

    旁的不说,他今日过问农田事务,敷衍得都打哈欠了,但涉及到身世与练剑,却一下来神充满了兴致。

    七娘将视线放远,落在兴庆宫南墙的勤政务本楼处。

    开元八年所建高楼依旧矗立在侧,圣人自省之心,却已日渐消磨了。

    *

    见宦官远远将人好生送走了,李隆基这才牵回眸子,眼底久违地藏着从前有过的狠戾:“派人去查,是谁将李七娘要送到朕面前来。”

    高力士垂首应是。

    他又道:“匡山……按着李七娘的年纪算,朕记得,开元九年玄玄便在益州一带吧?”

    “三郎,玉真公主当时在青城山常道观修习符篆。”没人的时候,高力士总似从前一般称他三郎,这也是李隆基特意嘱咐的。

    帝王叹息:“距离匡山那也不算远了。”

    “正是。”

    殿中有片刻沉默。

    李隆基数落道:“当年母亲早逝,朕这个幼妹便被宠坏了,相比之下金仙多懂事。”

    高力士:“金仙公主身子弱,长年累月的病着,倒实在叫人心疼。”

    听得这话,李隆基便默了一瞬,揉着眉心吩咐,“此事命人私下去查,玉真当年在常道观侍候的所有人,一个不落,务必查出孩子当年是否真的夭折了。”

    “是。”

    “还有,李七娘的阿耶,那个士子李白,去查查他与玉真之间……”

    高力士又应一声,知晓这事儿得悄无声息办妥贴,否则一个闹不好,怕是要折不少人的性命。

    残阳拉长了南熏殿廊庑下的重影。

    李隆基卸了力,靠在身后冰凉的帝位上,忽而开口道:“十五年了啊。”

    高力士不明所以,弓身笑着:“是啊,大家盛世,已至开元十五载。”

    哪知,这话换得帝王摇头:“朕是说姑母。她离世十五年,赐死之事还恍如昨日,时值今冬,不知朝野可还有人愿为她烧一捧纸钱呐?”

    此言,无人敢应。

    *

    七娘离宫,莫名得了一大堆赏赐。

    小丫头指挥着身后乌泱泱一群人放下御赐的金玉绢帛,将人都送出去了,这才垮着脸冲李白嚷嚷:“师父,你画的脸根本没有用,陛下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李白咋舌:“都那么丑了,还能看出来?”

    七娘:“……公主听到,一定会扁你。”

    李白耸耸肩,看七娘全须全尾坐在面前,才暂且放心道:“陛下都问什么了?可曾为难你?”

    七娘的肢体语言很丰富,将宫中之事复述的波澜起伏,喝口水润润嗓子,又道:“临走之前,陛下还说了:七娘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当得厚赏,日后还得常入宫走动才是。然后就给了我这些东西。”

    李白看着这份枷锁一般的厚赏,知道这回是彻底没了退路。

    小丫头看起来还挺乐观,美滋滋地计划起了在长安城买宅子的事儿,还不停地撒娇提议:“师父,师父,华严寺那位悲田养病使不是被革职查办了嘛,如今阿寻他们没人管,我们不如……”

    李白觑她一眼:“不如什么?整个悲田养病坊的人挪来,那怕是得陛下常年养着。”

    说完,还看了看满桌子的赏赐。

    他本是嘲弄,谁知七娘一拍手笑道:“对哦,师父好聪明!”

    李白右眼狂跳:“你又想干嘛!”

    “没什么呀,做点小本买卖嘛。”七娘跳下圆凳,一溜烟跑没了影儿。

    李白估摸着七娘也就是在坊间行商,不敢把主意打到陛下头上,索性随她玩儿去。

    事情发展到这般田地,他必须得硬着头皮,再去公主府一探当年究竟了。

    *

    安兴坊,公主府内。

    玉真一夜没睡好,翻来覆去做了许多噩梦,今晨醒来身子更觉得疲惫。

    昨日,婢子已经给李白送去了信,该说的能说的几乎倾囊告知,剩下的,就只等李白和七娘自己做出选择了。也不知七娘此时,会不会已经出了长安……

    “公主,李白求见。”

    这一声彻底打断了玉真的美梦。她显然有些恼火,起身道:“他来做什么?不是已经送了信叫他走吗?”

    青衣婢女连忙安抚,示意外间还有旁的侍女。

    玉真勉强压下火气后,青衣婢女才低声:“我听说,昨日晌午,秘书少监张九龄推举了七娘,陛下特意召见了。”

    玉真尚未听完,便跌坐回美人榻上。半晌,她眼睫轻轻颤动:“李白何在,去叫他进来。”

    二进公主府,李白并没有等太久。他一路跟着进了会客厅,见玉真屏退众人,只留下一个贴身婢子,这才笑道:“看来公主对七娘进宫之事,已经有所耳闻。”

    也不知李白是天性如此,还是故弄玄虚,总之,他看上去十分潇洒。

    吃不好睡不好的玉真公主瞪他一眼,咬牙问:“七娘呢?可曾被陛下看出什么?”

    “一去就认出来了。”李白面上笑意不见,换上一副严肃面孔,“陛下赐七娘金玉绢帛,要她随时奉召进宫。”

    玉真闭目,有一种宿命如此,谁也挣脱不开的无力感。

    李白主动打破了这种消沉的气氛:“我不便逗留太久,尽量长话短说。圣人要见七娘,便是将她留在长安,背后定然要派人去查当年之事。我只问你,若查能查得出几分来,七娘可会被她生父牵连?”

    玉真长吁口气,泠然道:“不会。此事除我与容之之外,世上已无一人知晓。”

    李白瞟一眼立在玉真身侧的青衣婢女,知道这人便应当是容之了。至于这话里旁的意头,他不敢细想。

    于是追问:“那七娘的父亲……”

    “他早已身死魂消。”

    玉真公主很少主动谈及那个人的死亡,几次想要开口,都不知从何说起。最终,只红着眼道:“你不要管他是谁,只需记着,长安险象环生,七娘被迫留在此处,可以是我的女儿,却决不能入宫门抚养。”

    李白有些听不明白了。

    玉真默了一瞬:“你可知先天政变。”

    李白没想到她会提及此事,有些惊恐的瞧了这对主仆一眼,然对方十分淡然,他也只好僵着脖子点了头。

    先天二年,长安城中一场争夺战,太平公主最终兵败,被陛下赐死家中。

    “昔年姑母有镇国太平公主府,除过普通的公主邑司打理田庄封户、照料起居日常外,座下还有辅佐参谋官吏六十余种,亲事府与帐内府二府卫队更是高达千人。”②

    “最终,她却落得那样的下场。”

    李白抓到一点关键,开口问她:“所以,七娘的阿耶会让她被此事牵连?”

    玉真不应他,望着窗外鸟鸣啁啾,温声道:“我听容之说,七娘天生蛮力,已经能习武练剑了?”

    李白应声:“嗯,勉强还成。”

    “我们这位圣人,其实记仇得很。他忌惮李氏有才之人,更忌惮这样的人是一个女人。七娘这般聪慧,若养在宫中被四方虎视眈眈,逼迫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