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周瑜 罗贯中这个混-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向来保守的杜甫听到苏轼“词圣”的名号,微微皱眉,和很多文人一样,觉得过于夸张了。</p>

    </p>

    杜甫:“白居易的诗文写得确实好,被称为王,也算说得过去,可是诗词的国度怎么能出现圣人这个称呼?这回都出来一个词圣了,马上不会要出来一个诗圣吧?”</p>

    </p>

    杜甫的妻子好奇地问:“也不知道谁能被称为诗圣?”</p>

    </p>

    杜甫思考半天,想出一个答案:“如果我来评价的话,唐宋两朝绝无可能出现圣人,如果非要弄出一个圣人来,那我觉得应该是屈原和陶潜。”</p>

    </p>

    李白,杜甫,王维……不管是有名气的诗人还是没有名气的诗人,几乎都喜欢陶渊明。</p>

    </p>

    或者说,陶渊明是他们的精神领袖了。他们都羡慕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精神。</p>

    </p>

    他的妻子曾经是官家小姐,也读过不少书,闻言颔首道:“确实,多少诗人看着他的诗长大。”</p>

    </p>

    杜甫怀揣着审视之心,看着天幕上的文章。</p>

    </p>

    “对了,我记得太白兄也有一首写赤壁的诗,写得一点也不差。”</p>

    </p>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p>

    </p>

    “难道还不如这一首词有名?后世人真是乱评价。”</p>

    </p>

    紧接着天幕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原文放了出来。</p>

    </p>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p>

    </p>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

    </p>

    杜甫目光停滞住,视线粘在诗文上,一刻也舍不得离开。</p>

    </p>

    大家都觉得水调歌头是苏轼的巅峰,结果苏轼给了所有人一耳光,他还有更厉害的东西没给大家看呢!</p>

    </p>

    这场赤壁之战中有足智多谋的曹操,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威猛射虎的孙权,可没有人能比周瑜更加风光。</p>

    </p>

    他是整场战争中最靓的仔。</p>

    </p>

    苏轼把周瑜的形象描写得太过帅气。</p>

    </p>

    杜甫光是看着这些文字,就感觉自己身处在赤壁的古战场上,不远处,那个青年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p>

    </p>

    苏轼这个犯了罪的官员来到赤壁下,怀念周瑜这个英雄。周瑜大放异彩的时候还是青年,而苏轼已经早生华发还犯了罪,没有什么前途可言。</p>

    </p>

    杜甫还以为接下来苏轼会大发牢骚,表达对皇上以及对社会的不满。</p>

    </p>

    结果苏轼,笔锋一转。</p>

    </p>

    人在时间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苏轼感觉自己要和周瑜一样被时间的长河淘尽了。他没有落笔于自己的苦难遭遇,而是把视角转到了宇宙和时间。</p>

    </p>

    如同水调歌头一样,结尾的格局再一次打开了!</p>

    </p>

    杜甫瞬间眼前一亮,紧接着,思绪悠远,心神触动。</p>

    </p>

    “苏轼一定看了很多庄子的文章。庄子曾经说过,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p>

    </p>

    “人应该保留赤子之心,不要对前程感到忧虑。无论是顺境和逆境,都应该坦然接受。”</p>

    </p>

    “读苏轼的诗词,我感觉心中的郁闷之气都消散了。正如苏轼所说,人生不过是一场梦,有什么可愁的呢?享受当下最重要。”</p>

    </p>

    妻子见他一反常态,给苏轼这么高的评价,好奇地问:“那你觉得他当得起词圣这个称呼吗?”</p>

    </p>

    杜甫摇摇头:“我还是觉得圣人不应该如此泛滥。”</p>

    </p>

    “不过——”杜甫话锋一转:“不过当词王是绰绰有余了。”</p>

    </p>

    ........</p>

    </p>

    苏东坡的诗合了他自己那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p>

    </p>

    连杜甫都被苏东坡的豁达精神感染,更不用说其他人了。</p>

    </p>

    唐太宗李世民沉浸在这一首词之中,久久无法自拔,良久之后方才说道。</p>

    </p>

    “苏轼,奇人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真是真性情!”</p>

    </p>

    文武百官也颇为动容。这世间能平静面对贬谪的人实在是太少了。</p>

    </p>

    连向来乐观的白居易偶尔也很痛苦:“江州司马青衫湿。”</p>

    </p>

    文人一向是心高气傲的。</p>

    </p>

    可是苏轼这个朝廷大员被投入牢中,面对接近半年的严刑拷打,普通人估计早就受不了了,可苏轼却能很快走出来,还写出如此豁达开朗的文章。</p>

    </p>

    在他身上,好像找不到什么负面的情绪。他们读他的文章,便觉得心中豪迈,浑身畅快,也被这种快乐的情绪所感染。</p>

    </p>

    他们突然有些明白苏轼为什么能被称为词中圣人。</p>

    </p>

    虽然有点夸张,但他确实值得人敬佩。</p>

    </p>

    ........</p>

    </p>

    不光是历朝历代的中原人通过这一首《赤壁怀古》喜欢上苏轼,其他国家的人也不例外。</p>

    </p>

    天幕的播放范围仅限于中原。</p>

    </p>

    辽国太后收到探子的消息之后,非常不满:“终于盘点到苏东坡了,可是那天幕却如此偏心,只在宋国播放,导致我国人没有办法去看坡仙的文章。”</p>

    </p>

    在她眼中,这首《赤壁怀古》写得多好,多陶冶情操啊!</p>

    </p>

    她颇为心烦,吩咐:“来人啊,派一些读书人去集市上,朗读坡仙的《赤壁怀古》。别到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苏东坡的文章,我辽国人却一个都不知道,倒显得落伍了。”</p>

    </p>

    左右说道:“娘娘,感觉没什么必要。”</p>

    </p>

    辽国太后好奇地问:“为何?”</p>

    </p>

    左右:“之前苏轼的弟弟来到我大辽,当时举国欢腾,多有官员和百姓询问苏轼的消息。举国上下,知道苏东坡的人多了去了。”</p>

    </p>

    当时,很多人以为苏辙是苏轼,所以频繁宴请苏辙,后来才知道搞了个大乌龙,所以很多人改问苏轼的下落。</p>

    </p>

    苏辙回去还给他哥哥写了首诗——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p>

    </p>

    辽国太后闻言,有些为苏东坡高兴,可转念一想对方频繁被贬的遭遇,又非常不满。</p>

    </p>

    垃圾大宋!</p>

    </p>

    早晚有一天,大辽要攻破大宋,把苏东坡变成大辽人!</p>

    </p>

    ........</p>

    </p>

    与此同时,海的另一端日本也不平静。</p>

    </p>

    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光芒万丈,蜚声国际。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依旧很有名气,可中原人都有点不敢在明面上说了,毕竟苏轼是个罪官。</p>

    </p>

    在宋徽宗时期,顶流苏轼还因为站队问题被封-杀,诗集都成了**。</p>

    </p>

    而另一头的日本人却不在乎这点小事,苏东坡的文章从传入日本,就开始飞速扩散,人人都以诵读他的文章为荣。</p>

    </p>

    苏东坡在黄州写了一幅著名的行书作品寒食帖,日本人也觊觎不已。</p>

    </p>

    后来,这篇寒食帖被清朝皇帝收藏。</p>

    </p>

    直到联军火烧圆明园,这幅作品流入民间,被日本收藏家收购。</p>

    </p>

    后来,日本突发东京大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