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公心 有公心,但不多。(捉虫)……(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p; 几人进了房里,祝文才告诉了他将要把卓珏给调走的事:“大人还有些安排,等您回府之后,大人会亲自同您讲的。您的住处也定下了,且住在老宅那里,已派人收拾好了。刑部尚书也是旧识,就是当年的鲁刺史,大人说,不必担心。”

    顾同站起来一一听了,心中十分安宁。他这些年在外面也算是独当一面了,远离家乡亲人,自觉也是顶天立地。到得现在,还没见到祝缨的面,只听祝文转述的安排,便觉自己像是又回到了少年时,背后有依靠。

    他鼻头微酸,道:“都听老师的安排。”

    正事说完,顾同招待几人边吃边聊,与苏晟等人闲话家常。

    顾同与他们都以梧州方言对话,苏晟长出一口气:“还是这样说话方便!官话好难。”

    其他几个人心有戚戚焉。梧州的官话拿到京城,没什么人听得懂,他们的功课里就包括了学官话,还是个大头。祝缨没有马上给他们放出去,也是因为放出去了他们在京城也跟个哑巴没太大区别。

    倒是梧州方言,他们说得还算熟练。

    几个人比顾同小了将近二十岁,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男孩子也叽叽喳喳,有说京城好处的,也有说京城与家乡不便的。又说到了马,郎睿道:“都说阿翁骑射厉害的,我小时候兴许见过,后来都忘了。来了京城重新见了,才知道是真的厉害!”

    顾同得意地道:“那是当然啦!老师这般忙,还能抽出空来练习,你们也不要给老师丢脸啊!”

    路丹青道:“那不能够!”

    一行人在驿站稍作歇息,便一同进京,顾同先不去刑部报到,先到祝缨府上。他的年纪早已成婚,妻子却没在任上,带着孩子回家乡侍奉长辈去了。因此顾同进京时便毫无牵挂,直奔新府,坐等祝缨回府。

    到得晚间,府上又是一种热闹。苏喆等人也回来了,一见他来,林风就跳起来说:“哎!快,去把赵大哥他们请了来。”

    祝缨道:“不急,今天先安顿他,明天大家一总聚一聚,既给他接风,也给卓珏饯行。”

    府邸虽然陌生,顾同没有丝毫的局促,拜见完老师之后就在祝缨身边跟进跟出。祝缨笑道:“你也还是急性子,来吧,到书房说话。”

    师生二人到了祝缨的书房,这一处又比以前的书房更大了些。顾同道:“老师又有新书了。”

    祝缨道:“只管来看。”

    “哎!”

    “坐。”

    “是。”

    师生二人说话也省了许多的客套,祝缨问:“北地怎么样?”

    “您要再晚几个月调我来就好了,我那儿庄稼还没收,心里怪挂念的。”

    祝缨道:“会挂念庄稼,算是个合格的亲民官啦。阿炼可还好?”

    “不错,”顾同说,“那小子有些像赵苏,一开始那小心思,啧!后来眼界开了,也就好了。”

    祝缨又问了沿途,以及一些调到北地的南士的情。

    顾同道:“我正要向老师禀报。大多不错,也有几个不太好,是该整治整治了。也就是我,在下面的日子长,要是那些没见过下面行事的,兴许就会被瞒过去了。”

    祝缨道:“已经发现啦!才有一个找上门来的,江安的案子,知道吗?”

    “邸报上隐约看到了,这……与咱们有关吗?”

    祝缨道:“蔡义真是南方人,托一卓珏找了过来。”

    “这个卓珏!”

    祝缨道:“且慢生气,他是南人,你也是南人,同乡互相照顾是情份。但是不能只看一个籍贯就不问其他,召你回来,调卓珏出京,也是因为这个。他得练练眼力,你呢,也该见识一下同乡。”

    “是。”

    祝缨又慢慢将顾同的那部分安排告诉他,顾同道:“我明白的!自老师到了福禄县开始,就不是养废物,是培养我们这些蛮子成材!这才是正途!南人,也该争气才是。”

    “明天见了卓珏,也不要挂在脸上。他还有小半月才出京……”

    “我到新衙门,也会有几天假安顿,我与他游一游京城、见一见同乡。”顾同会意。

    “好。”祝缨又推出一串钥匙,顾同也大方地接了。

    ————————

    当天晚上,顾同先借宿祝府,次日搬家、安顿。

    第三日,祝缨在府中设宴,请的都是南方人,给顾同接风。

    卓珏也收到了请柬,见是顾同来了,先备了礼物,到旧宅去拜见“恩师”。他是顾同引荐的人,顾同才是祝缨正式收的学生。

    晚上,两人才一同去祝府赴宴。

    祝府照例没有歌舞,场面却是异常的热闹——所有在京的南方官员都收到了邀请,顾同进门先拜恩师,祝缨让赵苏和苏喆把他扶起来,然后顾同就一直站在祝缨身边了,腰挺得笔直,仿佛一杆标枪!

    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福禄县。

    来客中也有认识顾同的,大部分不太认识他,祝缨郑重地向他们介绍了顾同,又指手边一个位子让他坐,顾同才坐了过去。位置是在卓珏等人之上的。

    赵苏对顾同道:“你来了,阿珏又要走了,自你荐他入京,你们也有好些年没见了吧?”

    顾同道:“你忘了?我们在背地才见过的呢!”

    其他人也跟着附和。

    他们一边叙旧,一边说笑,说的都是方言。他们也有不同州的,也有不同县的,方言其实并不相同,但是比起官话,彼此又都更熟悉一些。

    酒过三巡,门上突然来报:“大人,陈丞相与……一位贵人来了。”

    “诶?”

    “是陛下……”

    众人忙起身,也有紧张得打翻了杯子的,也有不小心踩了自己鞋子的,也有带歪了凳子的。忙乱间排好了队,祝缨领头迎了出去,却见陈萌、陈枚父子俩陪着皇帝走了过来。

    祝缨瞄到了皇帝的身后,没带后宫出来,挺好的。

    皇帝满面笑意,眼神都仿佛带着丝深情:“陈相值宿,与我闲聊时说起你这里今天要有一场热闹,我们就来了。都不要拘束嘛!”

    位次于是做了调整,皇帝在上首坐了,祝缨与陈萌在下面陪着。

    皇帝环顾室内,感慨道:“济济多士。”

    祝缨想骂人,她对诗词歌赋不大讲究。

    陈萌对祝缨使了个眼色。陈萌趁着自己值宿,私下求见了皇帝,秘密地将他与祝缨商定的名单交给了皇帝。他思来想去,觉得不能独占了这么个功劳,顺势将祝缨、王云鹤都夸了,当然也没忘了捎上他的亲爹以及亲家。

    皇帝受到了鼓舞,被陈萌一撺掇,又觉得祝缨与陈萌都很难得,一个不图自己的名利,另一个也不贪昧了别人的功劳。皇帝道:“你们两位,可谓知交了。有此贤臣,夫复何求?必不负汝!”

    祝缨与陈萌只得离席拜谢他的夸奖。皇帝道:“坐嘛!”

    有个皇帝在,总是不能尽兴的,祝缨拿捏分寸,介绍了郎睿、路丹青等人,又将席面改了,改成山中常见的围坐、歌舞。

    皇帝很有兴趣地问郎睿和路丹青等人的来历,得知是要到京城来学习的,高兴地对祝缨说:“你二十年前种的因,如今是硕果累累呀。”

    祝缨道:“臣离开梧州也有近十年了,后来的事儿都是他们自己长出来的。”

    皇帝更开心了,又问:“鸿胪寺给他们安排了吗?”

    祝缨道:“他们来投奔亲戚,住在一处饮食、居住、更便宜些。鸿胪寺虽周到,也代替不了家人。等到王鸿胪到任,再让他们去拜见一下。现在先学官话,否则还要带通译。”

    皇帝点了点头。

    陈萌道:“陛下,夜深了,还请回宫。”

    皇帝这才带回宫去。

    ————————————————

    次日,祝缨又带顾同去见鲁尚书。

    鲁尚书与祝缨近些年来走得颇近,祝缨带了“学生”过来,鲁尚书也是很重视的。

    祝缨道:“这是在福禄县的时候收的学生。”

    鲁尚书一听福禄县就想起来一些不太美妙的回忆,太阳穴上跳了两跳才平静下来。然而也欣慰:“二十年了,当年我都不敢想治下能出这些人才!”

    打量着顾同,体貌端正,新来的人,鲁尚书其实已调阅过他的履历档案。鲁尚书对顾同道:“你这位老师,对你可着实用心啊!”

    顾同颇为自豪地道:“能拜到老师的门下,是下官此生最大的幸事了。”

    祝缨道:“说点儿实在的。”

    顾同道:“这就是最实在的了。因是您的学生,才能有今天。”

    鲁尚书道:“不错,是个明白人。”祝缨就擅长刑狱,学生到了刑部,鲁尚书打定主意要好好用好顾同!

    他们这边一团和气的时候,皇帝与陈萌动手了。

    也不知道是谁教的,皇帝假托“施鲲遗奏”的名头,将一些“施鲲临终举荐”的贤才升的升、调的调,突然之间对官员们变得了解了起来!

    打了冼敬与郑熹一个措手不及。:,,.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