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蚕茧 好的越发显眼,差的越发现眼。……(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再谋取这个位子。

    温岳道:“七郎安排白、柳也是看到这个了?”

    祝缨点点头,对郑奕道:“京兆府还在手里没丢,别气。”

    郑奕笑道:“知道,比明升暗降强。”

    大家都笑了。

    邵书新的儿子也刚好到了面前,孩子不到二十,五官端正,称不上俊美但也看起来顺眼。祝缨等人又都给他见面礼。

    邵书新笑道:“现在给了,新年的压岁钱是不能少的。”

    祝缨道:“你这把账算得,从来都比别人精。”

    大家又都笑了。便是对堂兄,也不免要做戏夸张一点的。

    温岳道:“三郎也是,会算账。”

    郑奕道:“你们两个,今番都是涉险博来的。你在宫外、他在宫内。要我说,别人先放放,那个卞行,还叫他安然无恙,咱们是不是太是非不分了?这笔账得清算清算了吧?”

    祝缨道:“告他的状子应该已经在路上了。”

    郑奕笑道:“就怕路上不好走。”

    “告给御史的。当地士绅告。”

    主要是河东县,那地方与吉远府原本同属南府的,河东县与内三县的人多少有些姻亲关系。找个告状的人还是比较容易的。

    大家再次笑了,俨然一群背后算计人的反派。

    ——————

    除了自己出门,祝府门上陆续有了不少人来拜访了。先是大理寺的左丞等人。

    左丞想升从五品,祝缨也给他报上了。左丞从来都是个识趣的人,备了一份厚礼过来:“大人府上是不缺这些的,多少算是下官的心意。”

    又有小陶等人,丁贵又与大吴父子过来,大吴的儿子跟着小吴到任上,过年押送礼物回京。这一家子姻亲都是灵醒人。老黄小黄也要登门磕头。

    然后是鸿胪寺的柯典客,他也将晋升的希望给放到了祝缨的身上。沈瑛是指望不上了,骆晟也是心不在焉的。赵苏顶用,那还不如直接找祝缨。

    此外又有一些吉远府的士子,譬如今年的贡士,吉远府也有,还是祝缨认识的,是她做梧州刺史的时候选入的官学。

    考试选出来的未必就是真的最优秀的,但是前四十名一定是整体里的中上。

    祝缨也关切了他们的生活,又问住在哪里,回说是住在会馆。祝缨又给每人送了十贯的盘费。

    到得正旦,她又随众入贺。

    御座将斯文的赵王衬成了一个卖相不错的皇帝,众人舞拜。宣读改元、大赦等等的诏书,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皇帝居高临下,心中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升起。他抬一抬手,蓝兴唱:“起——”

    皇帝的手在空中不知怎么的不舍得收回来了,他伸手向前在虚空中抓了一把,像是把目力所及的天上地下之间统统收入了掌心。

    一切都崭崭新的,偌大的帝国,现在归他了。

    先帝固然英明,然而年老之时也未尝没有乱政。他正当壮年……只要官员们都用心办事,必能成就一个盛世!

    皇帝的手不舍地收回了袖中。

    然后就是赏赐了!

    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过新年,皇帝既心疼又大方地赏赐了所有人。祝缨得了彩缎、腰带、金钱等物,除了皇亲国戚及丞相,第二拨就算她这样的人了。

    不枉早起挨冻。

    朝贺完皇帝,再贺太子,等到从宫里出来,已经是下午了。

    祝缨回家换了衣服,开始处理拜年的帖子。看了看都有谁给自己送帖子了,以往都是认识的人,现在大部分是不认识的人。也有认同乡的,也有认“晚生”的,还有与大理寺有生意往来的商人。

    不少帖子都随附了礼物,项安与祁泰在家里忙个不停,祁泰道:“本以为由青至红已是登天,由红至紫,这才算是、算是开了眼界呀!”

    升了之后,祝缨再要往外送礼的地方没有变多,收礼的来路却多了许多。项安道:“库里快放不下了。”

    她哥准备这个宅子的时候,她也觉得不算小了,哪知没跟上大人升职的速度。大意了!

    祝缨道:“再说吧,还得往外送呢。请客也得花钱。”

    往年她家就自家人在家过年,现在得开始设宴了。大理寺的下属来拜年,得招一下。鸿胪寺的,她也要管一天的饭。再在家里请陈萌等同乡朋友,又是一天。再来邵书他们商量好了,连同白志庆三人,都往祝缨府里吃年酒。

    家里没有女眷招待堂客,祝缨就让苏喆和祝青君出面,项安、苏佳茗等人襄助。苏喆号称“女孙”,祝青君又有姓氏,场面倒也撑住了。有人暗中猜测,祝青君是不是祝缨的侄女之类。

    祝缨还得抽空往郑侯府上去拜个年,王、刘、施三相家里也不能忘了。又有一些熟人处,譬如广宁王府。祝缨都不穿她的那身紫袍,统统是一身新做的青绸面的皮裘,装得很嫩。

    到郑侯府上就与金良等人划拳、射鹄。到了广宁王府,郑霖笑吟吟地等她来,郑霖的长子已经能满地跑了,孩子跑过去把她的腿一抱,张口就叫了一声“舅舅”。

    祝缨解下顺袋,整个儿放到他的胖手里。

    广宁王府的宾客都看在眼里,暗道这孩子是有个好娘,比别人省了多少事。

    从这些府邸里出来,祝缨又绕了远,往老马的茶铺里去看一看,却见茶铺还关着门。上面贴了张纸,写着“回乡过年,正月十五开市”。

    没到十五,朝廷就开了印开始办公了。

    祝缨要做的还是把一些田产归还苦主,除此之外,她在朝上一言不发。

    施鲲还在督造帝陵,说话的时候不多。王云鹤念着正月,也不怎么说话。刘松年正在准备休致,奏本都写好了,只等出了正月就递上去。

    他仨不说话,底下也没几个人说话,都等皇帝安排。给皇帝干冷场了。

    皇帝也不知道这个时候要干什么,去年这会儿他才当太子,云里雾里,也不记得先帝做了些什么了。

    皇帝道:“各部各寺,将职责写来报上。”

    大正月的,给六部九寺派了个写汇报的活儿。六部九卿一齐答应了。祝缨把这活儿推给了施季行,施少卿的爹是丞相,干错了有人兜着。且写个东西,施季行干得来。

    施季行谦逊了一回。祝缨道:“你也是新到大理的,就当自己也熟悉熟悉了。”

    施季行慨然应下,这个活计不难,抄抄仪典,再把去年办鲁王案的总结给抄一抄,弄个拼盘就怼给皇帝。至于大理寺具体办案的一些内情,施季行知道得不多,就算多,也不告诉皇帝。

    谁会把自己干活的底细通通招供给上司呢?

    其余各部的心思也都差不多,皇帝,知道个大概就得了,他要是什么都知道了,下面的人还怎么干活?主要是这个皇帝资质一般,孔子弟子三千,也只有七十二贤者,皇帝属于剩下那两千九百多号人里的一个。很难给他变成英明君主。大臣们希望他垂拱。

    窦尚书就要写天下户口、田亩的减损,写受了灾,但是自己很努力,把赋税给收齐了。窦尚书还挺能干,额外把天下各州的简要情况都派人给抄了下来。什么某州田多少、人口多少……全是枯燥的干货,没有半点生动得让想看下去的内容。

    姚尚书就要写考核官员的标准之类,全是废话。

    每个人还都写得特别的长,你写八千字,我写一万字。

    赵苏在肚里把骆晟诅咒了八百回——这活又落到他头上了。沈瑛有意去写的,不幸正月里又死了人,沈瑛只好又去吊唁,深深地觉得自己这个职位是真不吉利。

    把他们写的这些东西攒起来,能凑成一本《会典》加《会要》,事实上,很多内容也就是从这些书里辑录出来的。够皇帝看了打八百个盹儿的。

    各人陆续交上,正月也过了,祝缨把地也发完了,大理寺正式地闲了下来。

    祝缨每天在朝上混日子,看着皇帝的脸一天一天地麻木下去。

    李侍中是皇帝潜邸时的老师,皇帝召了他来讲解这些内容。李侍中对皇帝道:“这……都写在这上面了。”又劝皇帝,读书要沉下心来,做学问是没有捷径的。

    待皇帝把这些东西读完,对着手治国也没有多少感悟。好在他是皇帝,决定要试一试手。他先要调赵王邸的一位官员去做吏部侍郎,从整顿官员入手,接着,此人就被参了,还是铁证。

    御史把证据都摆上来了,于是作罢。

    皇帝想把宫室修葺一下,先帝最后的时光又瞎又病,几乎不在后宫里,后宫不少地方都有所损坏。先帝嫔妃们搬走,新君的后妃搬入,有些地方就需要维修。

    工部上奏:“方值春耕,不合滥用民力。”

    户部报:“去岁税赋艰难,当以内藏维修。”死活不出钱。

    皇帝想赐几处田庄给皇后的兄弟,这位仁兄之前跟鲁王的妻舅闹了一场,可吃了大亏,皇帝要补偿。丞相出来了,王云鹤道:“这些都是民田,陛下为天下主,岂能因爱而损百姓?”

    就没有一件顺的!满眼都是不合意的!

    皇帝说一句,大臣们有一百句等着他,皇帝压根儿理论不过这些人。倒有一个人必能辩倒这些人,可惜,一入二月,刘松年递了奏本,要休致!

    太子站在朝上,一会儿往上看、一会儿往下看,心道:黏得胶手?

    不!这就是个巨大的蚕茧,捆得人不得动弹!

    太子有些同情自己的父亲。

    直到皇帝说:“我的次子已经十四岁了,是时候封爵开府了,丞相且为我分忧,为他挑选王傅、属官。”

    什么鬼?!太子僵住了,他的二弟弟是庶出,年纪小还没封爵,所以不在朝上。一旦封爵了,就能上朝。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还没有詹事府呢?凭什么他先开府有僚佐?!!!:,,.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