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 可靠 这是两个女子写的。(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开咱们这儿。”

    祝缨下马,说:“不是现在,过两天。”

    荆翁腿一软,眼泪鼻涕突然又出现了:“大人怎么还要走啊?”

    祝缨好言安抚一番,荆翁还是哭成了个泪人儿。一群人呜呜咽咽,祝缨道:“我会将一切安排妥当再离开的。不会悄悄的走,过两天山里回来,我请大伙儿吃个饭。”

    荆翁哭得更凶了。

    ————————

    比荆翁哭得更凶的是张仙姑。

    她告诉自己,不能当着女儿的面哭,不然会让女儿担心。然而,当祝缨到了别府,开始安排别业事务的时候,她还是哭出了声。

    祝大抱着头,挨着根柱子蹲着,闷声不吭。

    祝缨道:“怎么都这样了?这不比咱们当年第一回上京时强多了?你们在这里平平安安的,我呢,带着几十号人护卫。”

    张仙姑一边给祝缨收拾衣服,一边说:“这都什么事儿啊!你身边一个知根知底的人都没有!”

    “谁说的?他们的根底我都知道。”

    “我说的是没人知道你的根底!”张仙姑一边哭,一边咬牙切齿的,眼泪鼻涕沾了祝缨一肩膀,“我跟花儿姐不在你身边,你身上那事儿,谁给你遮掩?你道我是非得粘着你?不是怕你漏了痕迹,就说是我身上的事?花儿姐也是一样的心思,你却不带我们。”

    祝缨一长大,她就不放心祝缨离开自己。又怕祝缨月事来时被人看出来,即使家里有仆人了,祝缨的贴身衣物,很长一段时间门都是她和花姐清洗的。祝缨长时间门的出行,她和花姐必有一个要跟着,就怕到了日子。还能说是自己来事。

    祝缨失笑道:“我应付得来。”

    “哪有总烧衣裳的?”张仙姑恨恨地将一叠缝好的月事用物拍进祝缨怀里!

    祝缨抱起东西往箱子里一塞:“我烧得起,怕有人拿我旧衣物诅咒我,不行么?”

    上回独自北上正值冬天,顺手将用过的脏衣服往炭盆一丢。

    张仙姑道:“你一个人,孤零零的……”

    祝缨听她念叨了许久,看张仙姑总也收拾不完,天也黑了,劝父母去休息。

    次日一早,张仙姑又给她收拾行李,祝缨早起将别业的管事们又召集了起来。项乐要随她北上,别业祝缨打算交给花姐,让侯五襄助守卫、杜大姐协助别府事宜。花姐本就有在本州行医的任务,每月必有些日子带着学生出外巡诊,也算方便。

    别业日常的事务,交给了领受月俸的“管事”来负责。他们每月向花姐汇报。

    祝缨看好巫仁,给花姐留了话,如果巫仁愿意,花姐也觉得合适的话,可以让巫仁到别业帮忙。

    一切安排妥当,祝缨提着几条小鱼,到谷仓附近转了一转。守仓人见了她,忙上来问好。这是一个从旧索宁寨子里出来的人,看到祝缨就先笑,又好奇地看了看祝缨手上的鱼。

    祝缨将鱼提了起来:“有小猫吗?”

    守仓人忙说:“有的!有的!”

    祝缨用小鱼聘了一只小狸花,满意地提着颈皮放到自己的臂弯里,抱去见张仙姑:“喏!就它了!”

    张仙姑茫然地问:“什么?家里有猫了,你又弄这个来干嘛?”

    “我要带走的,娘看怎么样?”

    张仙姑怔了一下:“也、也行。”

    别业里的人见惯了祝缨来了又走,以为她这次离开别业,也还如以前一般。张仙姑与祝大一路将祝缨送到了关卡,祝缨道:“回去吧,我……这就走了。”

    张仙姑忍不住又哭了起来,祝大背过身去,抹了抹眼睛。

    ——————————

    祝缨再回山下,满城百姓都盯着她,从福禄县又跑过来上百号人。三县士绅会同一些年长者,齐聚刺史府。

    他们公推了“刺史姐夫”赵沣做代表,痛哭流涕:“大人走了,谁来看顾咱们呢?”

    祝缨又好言抚慰:“我的心依旧在梧州。你们都是士绅人家,轮到你们看顾这一方乡土了。”

    一旁顾翁与荆翁哭着哭着听出味儿来了,顾翁道:“我们也是有心的,就怕能力低微,还请大人不要忘了我们。”

    荆翁也说:“梧州父老心念大人,日后还请大人也施以援手啊!”

    他们是士绅不假,官员也会给他们几分薄面,对他们多加袒护。祝缨呢?她更喜欢查一查肥羊们有没有兼并。然而,除此之外,祝缨是真能干事。这些年给梧州堆出了多少年轻官员了?她还能给大家弄来钱!她自己也不敲诈勒索富户,等闲也不跟人翻脸、灭人满门。

    祝缨道:“这是自然。”

    士绅们稍稍放心。

    百姓哭得更惨,他们可太明白了,换一个官员过来,他们的日子取决于当官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下一个是什么样的,不好说,但九成九是不如祝缨的。

    整个梧州的百姓以孤儿给亲爹送殡的心,哭着把祝缨送出梧州城。

    祝缨一直微笑安抚,直到驿站,仍有百姓不肯离开。直到出了梧州地界,身后的人才渐渐散去。

    丁贵等人陪着哭得一塌糊涂,眼都哭肿了。丁贵哽咽地问:“大人,咱、咱们转、转水路,须、须得……”

    陆路转水路,要将行李移到船上。祝缨自己的行李不多,她的家当大部分都在别业了,自己就带了些书籍、铺盖之类。钱财也没带多少,土产倒带了一些。又有项家兄妹也带了仆人、用具之类,又有祝炼,他的那点小小家当也装了两只大箱子。祁泰、胡师姐等人也跟着搬家。

    拢起来行李不少,得另外找帮手干活。

    祝缨道:“不走水路,这回走陆路!”

    丁贵道:“是、是。”

    走陆路是因为这一条线上稍稍拐几个弯,可以前拐顾同、赵苏二人,后拐到老家。

    祝缨计划见一见陈峦,再拜祭一下于妙妙。至于自家的“祖坟”,也可以顺便上炷香。

    祁泰回京,与祁小娘子下回见面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了,祁小娘子知道父亲能够回京,应该也能放心了。

    祝缨在梧州处理事务耽搁了几日,路上比较紧,没有能在顾、赵二人的辖区内多转。但看百姓的神气,日子应该还过得下去,可见二人这官做得还行。

    她沿途不断与一些认识的刺史、别驾会面,交流一下原本不就多的感悟,如是月余,回到了家乡。

    直奔府城的陈府,递上名帖。

    ————————

    陈峦须发皆白,他已看到了邸报,却不想祝缨会来看他。

    门上报时,他站了起来:“快请。”

    祝缨一路引了不少陈府仆人的注目。到了陈峦面前,祝缨对他执子侄礼问好。陈峦看她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一声:“从容不迫,有大臣的样子了。”

    祝缨道:“多亏了您的指点。”

    “坐。”

    祝缨慢慢坐了下来,陈峦道:“京里不太平啊。”

    祝缨道:“陛下已经着手防范了吧。郑大人做了京兆,姚尚书是陛下信任的人,前两天开始就调禁军领。”

    “你呢?这次进京要领何职?”

    祝缨道:“不知道,没说。我估摸着应该也是陛下的安排,大概,觉得我也可信?”

    陈峦道:“什么可信?你只要可靠就可以了。”

    祝缨忙老老实实地说:“是。”

    陈峦道:“你在梧州做得很好,这些才是你立身的根本哟!进了京,也别迷花的眼。”

    “是。”

    陈峦道:“同我讲话,哪用这般?咱们就闲聊嘛。”又说祝缨给他送的糖很好,孩子们也喜欢。且说陈萌来信,与祝缨在京城见过面了等等。

    祝缨道:“前年京中见大郎,他才是真从容。”

    陈峦自嘲地笑笑:“不过是他老子给他打好了底子。他要与你一般出身,才没什么从容呢。你吃亏在出身了,我也起自寒微,越是贫寒越要沉得住气啊!偏偏寒士最容易冲动,寒士的机会少,看到了一点,就会忍不住伸手,容易看不到旁边的危险。”

    祝缨安安静静地听着,又听陈峦说了许多。最后陈峦道:“要可靠!什么是可靠?你看看王云鹤。朝廷有事,能想起来他,他出面,人都信服。这样,你就不用到处投机了。”

    “是。”

    两人又说了许多,临别时,祝缨取出两册书递给陈峦。

    陈峦笑道:“你著书了?也是,应该出文集。”

    祝缨道:“不是我写的,我不会写东西,只会帮忙印些东西。这是两个女子写的。”:,,.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