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初到(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就不接这茬儿,也误了你们的时辰了。”

    两人都是走南闯北的机灵人,一齐说:“大人体恤小人。跟随大人一路畅通无阻,已是省了许多时辰啦。”

    两人又各托了一盘子礼物过来:“些许薄礼,不成敬意。”

    这个时候本来应该一个管家或者账房之类的人出来接话圆场,或代主人婉拒、或代主人接受。可祁泰早没影儿了,还是小吴机灵,看了一眼祝缨,说:“二位这是什么意思?”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不不不,请不要误会。”“是我们的心意。”“我们常年走这贩卖南货往京城的路,以后还要常来的。”

    祝缨虽然是过来做县令的,与这刺史治所还差着很远,不过既然相处愉快,就不妨留一点引子。万一下次有事相求,也更方便求见。

    祝缨道:“买卖还没做,就先出血?万一采买的钱不够怎么办?你们留下吧。下次再过来的时候还能想着我,就过来看看我。或许到时候我还有事相托呢。”

    两人面面相觑。

    祝缨道:“拿回去。”

    两人又对望一眼,送出去的礼物也不肯收回,放下盘子就跑。祝缨使了一个眼色,侯五嘴不好身手倒还不错,一闪身将二人拦下了。祝缨道:“我说话算数的。要反悔,也只能我反悔。拿着,回去吧。”

    两人见状才抱着盘子回去。

    祝缨道:“小吴,给大姐说,送给刺史大人的礼物再加厚两成。”

    小吴一道烟跑到后面,花姐又忙着再添礼物,因送的不是钱,一百贯再加二十贯,是物,东西就得有个讲究,什么成对的,什么有吉祥意思的,什么有来历的。她跟张仙姑两个人开箱开笼,又忙了半日才将礼物办齐。

    祝缨重新检查了礼物,写了一张礼单,拿着自己的帖子亲自去拜见刺史。

    到了刺史府,门上的人见她身上穿着官服,看一看品级也不算很低,对她还算友善。笑问:“官人看着眼生,不如何处来的?”

    他说的倒是官话,只是不太标准。祝缨道:“新任福禄县令祝缨前来拜见刺史大人。”

    “哦——”门子说,“您来得不巧,大人不在,出去巡视了。”

    小吴给门子塞红包,祝缨当做没看见,问道:“不知大人何时回来?”

    “这个说不太好,不过也就这两天吧。”

    祝缨道:“那我过两天再来拜访。”一面把礼物的单子交给门子代呈。

    门子笑道:“放心,一定送到。”

    祝缨带着小吴、曹昌离开了刺史府又回到驿站。此时一路同行还留在驿站的只有自家人、郑奕派来的几个车夫——他们准备把祝缨送到福禄县之后再返回,小江和小黑丫头也还在。

    张仙姑和祝大都焦急地等着她回来,一见面就问:“怎么样?刺史大人怎么说?”

    “没见着,说是有事儿还没回来。吃饭吧。吃完了饭我再去打听。”

    祝缨当天吃完了饭,趁着没宵禁她就往外面走了一走,此时本地已然十分炎热,虽已换了夏衫,仍然不很痛快。她身上的衣服是京城的样式,与本地又略有不同。她摇着把腰扇,东瞅西看,这才发现两个商人没跟她说的事——本地的街道不是正南直北的。

    因为建城的时候是傍着河,天然的河道没有那么懂事儿的,所以整个城也是不规则的。想要问路,人家说的东西南北,其实并不是正南正北,还得自己琢磨一下。

    祝缨又听他们说话,自己咬字还不太标准,但是彼此之间交流问题倒还不大。她一边与人交谈,一边纠正着自己的发言。顺路又买了一把荔枝,就在路上剥开尝了一个。这东西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在京城,都是没有见过的。甚至只有到了京城才听说过,也没尝过。

    味道果然不错,她眯起了眼睛,又买了一篮。顺便把路边小贩的手给捏住了:“提稳秤,啊。”

    小贩笑笑,说:“官人,行家。”

    祝缨心道,我拢共还剩几个钱呢?就能叫你给我少秤了?

    提着荔枝,她蹓跶到了刺史府门口,慢慢地看着人。如果刺史在,无论他见不见,登门拜访的人一定会多。看了半天,都被拦了出来。刺史似乎真的不在。

    她又蹓跶回了驿站。

    驿站里,张仙姑等人也在吃水果,都说这个好吃。祝缨把篮子交给她们:“都分一分吧。”又让给车夫也分一些。

    第二天,她又去了刺史府,门上还说刺史没回来。她便不再问,又跑去逛街。中午的时候再去问,还说没来。祝缨看着,今天已然有人投了帖子,又在门房里候着了。她也不点破。

    第三天再登门,这回门子就说了:“大人回来了,不过正在处理政务,您恐怕得后半晌再来了。”

    祝缨道:“也好。”

    她掐着时间,午休的时间一过,她就到了刺史府,也不催,就等着。曹昌有点看不过去,想要上前说话,被小吴一脚踩在了鞋面上。曹昌看向小吴,小吴低声道:“这是刺史大人摆架子呢,就算知道,也得等。”

    祝缨又等了半个下午,人来人往的,她倒气定神闲,还拣了个阴凉地儿摇扇子。

    太阳热得发白,里面出来一个衙差,说:“大人请福禄县祝大人说话。”

    话说得极客气,祝缨也就客客气气地跟着他去见刺史。

    刺史是个五十来岁的长须男子,看着像是“功臣画像”。这样的画像,一般大肚子、肿眼袋、长眼、胖脸,极有威严,不管画像里的人本人是几岁,一律画得像是五十开外,因为年龄的关系看着好像又有一点慈祥。

    祝缨正式向他行礼,他还了半礼,笑道:“哎呀,前日我出去了,你倒来了,等急了吧?”

    祝缨道:“确实想早些领您的教导。”

    刺史“呵呵”一笑:“哎,你是年轻人里少有的能干人,我们这些老东西也没什么好教导的啦。咱们打过交道的,上回送到大理寺的案子,是你核的。”

    “两年前五月间到京的那桩张、王械斗的案子?那时候下官还年轻,做事难免不周全,大人恕罪。”那案子她给认为量刑轻了,给加重了一级。

    刺史的笑容淡了一点点,表情也正式了一点:“怎么这么说呢?你要不周全,政事堂能把你放到这里来?年轻人,不要妄自菲薄嘛!你日后的成就大着呢。”

    祝缨道:“您过奖了,以后的事儿下官也不敢多想,只想把眼下的事儿做好,不给您丢脸。不能让人说上官主持之下还有人做事有纰漏,这是做下官的本份。”

    刺史哈哈大笑,问道:“你也到了有两天了,感觉如何?”

    “荔枝好吃。就是话有点儿难懂,下官只好安安静静地听他们说。”

    “住久了就知道了,平日也不必多与他们打交道嘛!必要说话时,这些衙差总有懂的。”

    “这倒是个好法子,原本还犹豫该怎么疏理,您一说,头一桩就得弄个听得懂话的听差。”

    两人说得渐渐投机。刺史颇具长者风范,道:“本州地处偏远,苦是苦了些,正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虽然到了偏远的地方,也不要颓唐沮丧,对了,记得不要与京里断了联系。常写写信嘛。你不记着他们,怎么能叫人家也记着你呢?”

    “真不太想写。路上就写了一些,旁人一向和气,刘先生偏说下官写的信,‘说她毫无文采,都是侮辱了文采二字’,实在让人害怕。”

    “哦!”刺史有点惊讶地说,“是那位天下文宗么?”

    “要不是倒好了,也不至于这样挑剔了。”

    “挑剔是为你好。不管你的人,才是眼里没你。”

    “是。那刚才的话,您就当我是在撒娇成不?”

    两人都笑了。

    刺史从头到尾都很和气,还要留祝缨吃饭,祝缨听他的口气也不是很真心,而且看看时间,太阳还挂着没落山,就说:“不敢打扰您。您才回来,多少事儿等着您,能抽这会儿空开导下官几句,已是感激不尽。”

    刺史果然没有再留她,说:“你呀,不要忘了去你们府里。知府虽然不在了,你也不要怠慢别的上官。”

    “是。”祝缨十足的好学生样。

    刺史亲自把她送出了屋,在檐下看着她。祝缨倒退三步,才转身慢慢地走开去。

    ————————

    祝缨出了刺史府,小吴和曹昌都在外面等着,曹昌牵了马过来,小吴看祝缨的脸上一点颜色也没变,完全看不出来经历,问道:“大人,咱们是回驿站呢?再逛逛?”

    祝缨道:“回去。还有别的人没拜见呢。”

    拜见也是有讲究的,她还有别驾、长史等上官没有拜见。又有,州里各録事、各曹即“参军事”以后很可能要打交道,顶好也见一见。他们的品级未必如祝缨高,但是现官不如现管,以后免不了要用到。用到的时候现烧香就有点仓促了。

    拜见得讲究个次序,不见完了刺史,这些人都不能见。最好是按着品级,所管事务的重要与否排个序。

    如果有特殊的情况,比如与某人是熟人、亲戚、或有其他亲密的关系,倒可以提前见。如果自己穷得叮当响,那也只好另寻他法或者装死了。

    祝缨赶紧回去重新收拾了礼物,与花姐两个又核对了名单。再一一投递名帖,从别驾见起,到长史。长官是必得等到见面的,级别比自己低的,如果赶上见不着,她也放下礼物和名帖。预备动身离开之前再登门一次,能见着最好是打个照面、混个眼熟。

    这一圈儿见完了下来,她这一路准备的钱也花了一半儿了。好在府城里要打点的比这个少,她还能剩下些钱到县里,以免被人说叫花子来假冒县令了。

    张仙姑说:“好!赶紧走!”

    祝缨奇道:“怎么了?这里不好?”

    祝大和张仙姑早就想走了!这破地方,话也听不懂,饭也吃不惯,只有水果还行。

    祝缨出去拜见上官,请驿丞给介绍一个本地人给他俩当翻译,陪他俩逛一回街。

    两人见着这州府心情原是不错的,外地都说这里偏僻,到处是瘴气,又容易生病,特产也不丰富……等等,总之,不好。但是到了一看,除了话听不懂,天太湿热,其他还是不错的嘛!还有许多以前听都没听过的好吃的水果。

    两人开心地逛起了街。逛着逛着留不对味儿了!

    张仙姑抱怨:“本来打量着偏僻地方东西肯定便宜,京城一贯钱在这儿能顶个三、五贯的花,我也好多买点儿东西,咱们带去县衙使。哪知这儿荔枝便宜,旁的东西也不比京城便宜多少。别说当三、五贯花了,一些咱们用惯了的北货一贯钱还当不了一贯花呢!”

    祝大也说:“说好了三千里外很穷的呢?!”

    祝缨听了两人的话,不由笑道:“好好好,都是我的错,走,咱们启程。”

    张仙姑又想起一件事儿来,拉着祝缨到一边,指了指小江的屋子,问道:“那……她呢?”

    祝缨道:“咱们不是说好的吗?随她。我不管了,您怎么把心思倒放她心上了?”

    张仙姑道:“怎么劝她回去呢?这个地方,人话都听不懂……”

    祝缨道:“担心她安全啊?”

    “废话!虽然是个麻烦,也不能看着人有危险呐!”

    “我听了一耳朵,她学话快着呢。”

    “诶?”

    一行人启程去往府城,小江竟没有跟过来,张仙姑又开始担心起她的安全来了。但是她不说,心里还是希望小江安全回京城,别再跟着自家人了。张仙姑再看祝缨,祝缨脸上一点样子也不挂,平平静静地到了府城。

    一进府城,张仙姑和祝大隐隐就有点不安——府城跟州城比从繁华论差着许多,它甚至不能被称为繁华。

    祝缨不动声色,还是照着该有的步子走。投帖,准备拜见。

    还如之前拜见刺史时一样,也是小吴递红包,祝缨问话。门子就比刺史府的那个朴实,说:“大人病着呢,不能见客,估摸着还得两天才能好。”

    知府是缺的,这个之前就知道了,上一个死在了任上现在也还没合适的补上来。副职那位今天不幸又病了,听着也有点太巧了。

    祝缨问门子:“你说得这么笃定?”

    “害!咱们大人就是这样,好两天、坏三天,您过几天就知道了。您来晚了一天,他昨天还是好的,从今天算起,您第三天来,准好!”

    “……呃,也好。”

    祝缨步下台阶,心道:这也是个妙人。

    她和小吴、曹昌回到驿站,家里人依旧等着她回来。也还是围着她问:“怎么样?”

    “病了,我过两天再去。”

    张仙姑听说又没见着上官,说:“这当官儿的,怎么这么难见呀?咱们在京城的时候,想见谁没见着呢?可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祝大道:“这要耗哪个年月?”

    正说着,外面又有人递帖子来,道是:“福禄县令汪大人使小人来拜见祝大人,请祝大人过府一叙。”

    汪大人是福禄县的原县令,正等着祝缨跟他办交割他好离开。

    祝缨道:“怎么汪大人亲自到府城来了?”

    来人道:“回祝大人的话,我们家郎君就住府城里。”

    “福禄县治下,不在府城呀。”

    “是啊,可我们郎君住这儿。”

    祝缨问道:“这又是怎么回事儿?”

    “呃……因为郎君在这儿有宅子呀,这不正方便您二位见面吗?您看什么时候方便?”

    祝缨道:“等我拜见过上官吧,否则只怕汪大人走也走得不安宁。”

    来人见状只得说:“那小人先回去回话了。”

    “回去对汪大人说,我一拜见完上官便去见他。”

    “是。”

    ————————

    祝缨心下嘀咕,觉得这汪县令情况不太对,倒像是着急跑路的样子。她实在是担心,这汪县令怕不是在县里惹了什么祸了吧?是库房空了还是民风过于淳朴?烂摊子不还得我收拾?

    心里想着别人的坏事儿,冷不丁的,晚饭没摆上来,汪县令来了!

    祝缨不得不出迎,一面往门外走一面想:他怕是真的有故事!

    她跟将要拜见的那位府城的副职品级是一样的,她的散官品级已然到了五品以下的最高,就剩拼运气熬个五品朱衣了。

    汪县令比她品级低,来见她倒也合适。但是等着交接的一个县令人不在县里,跑到府里来见她,还要抢先见,这就太奇怪了!

    祝缨满腹疑问。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