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女将(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宋朝皇宫。

    宋真宗半靠在软榻上,娇艳动人的王贵妃捻起一颗葡萄,喂到他的嘴巴里:“皇上,您是不知道杨家人有多过分,臣妾的父亲去给那杨六郎上香,杨八妹讥讽他黄鼠狼给鸡拜年,杨九妹则轰他离开杨家。杨家姐妹太不识好歹了,臣妾的父亲好歹也是大宋的太师,在外面代表的是臣妾的脸面,臣妾是皇上的贵妃,代表的是皇上的脸面,他们这么做,岂不是把皇上的脸面扔在地上踩啊……”

    宋真宗搂过王贵妃,在她身上迷醉地闻着:“杨家现在就剩一群老弱妇孺了,杨六郎刚死没多久,朕要是再对他们动手,就显得太不仁慈了,朝臣也不会同意的,就这么算了吧……”

    王贵妃不依,在他身上撒着娇:“皇上,皇上……皇上,臣妾不高兴嘛……”

    正在这时,大太监林安带着人从门外走进,他将小太监托盘上的汤碗端到桌子上,说道:“皇上,刘娘娘送了补身汤过来,皇上先用一些吧。”

    听到这话,王贵妃的脸色顿时就不怎么好看了。这个刘娘娘,是德妃刘娥,她原不过是蜀地的一个银匠的妻子,因着长得美貌了些,被丈夫送给了当时还是襄王的皇上,得了宠爱,一朝翻身,成了人上之人。她明明比刘氏更年轻美貌,但皇上明显更信重刘娥,他待自己,就像是逗弄喜欢的玩意儿,愿意做些事情让自己高兴,他待刘娥,才是丈夫对妻子的模样。

    还有皇上身边的大小太监,表面上虽然待她恭敬,但也不过是做个面子罢了。倘若今日是刘娥和皇上在这殿里,林安这老货,是绝对不会拿着她送的补身汤打扰皇上和刘娥的。

    想到这里,王贵妃的心里就有些焦躁。

    宋真宗没有觉察到王贵妃的心思,而是坐起身道:“德妃果然体贴,知道朕就是这个时候喝补身汤,快拿过来吧。”

    林安笑道:“刘娘娘从来都是体贴过人的。”

    宋真宗满意地服用了补身汤,才放下筷子,就见一个小太监急慌慌地跑了进来。

    林安当即呵斥道:“急急忙忙的像什么样子?教你们的规矩都被你们吞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小太监噗通跪倒了地上:“越王殿下和郭大人快到殿外了。”

    宋真宗猛地起身:“皇儿要来了?怎么不早说!”

    林安也顾不得什么礼仪不礼仪了,道:“今天日头猛,越王殿下本就身子弱,也别晒出了什么好歹才是,皇上,先宣御医在侧殿候着吧。”

    “对对对,”宋真宗刚想到外面去迎接,忽然看到自己因和王贵妃胡闹,身上只穿着一层里衣,便又叫喊道:“快快快,快给朕换衣裳……”

    “皇上……皇上不是答应今天要陪臣妾的吗?”宋真宗虽然软弱了些,但毕竟是开国皇帝的侄子,自小的见识和修养放在那里,再加上作为皇帝的威严,气质和仪态一直极好,王贵妃进宫一年多了,还从未见过他如此失仪的模样。

    宋真宗看了眼王贵妃略略敞开的衣领,第一次皱起了眉:“来人,服侍贵妃把衣服穿好,朕和皇儿有话要说,贵妃先回宫吧,朕晚上再来看你。”

    王贵妃委屈地低下了头:“是。”

    宫女急急忙忙上前帮王贵妃收拾衣裳,然后不等她再说什么,就簇拥着她朝外面走去。到了宫殿门口,她正好遇上赵熙和一个头发灰白的老人。

    她一眼就认出了那老人是先皇后郭氏的父亲郭守义,是宋朝真正的国丈。

    还未等她说话,林安就急匆匆地出来了:“国丈大人,越王殿下,皇上已经在里面候着了,咱们快进去吧。”

    赵熙颔首,还未来得及对王贵妃行礼,就被林安带了进去。

    王贵妃带着宫女慢慢走远,等远离宋真宗的宫殿后,她脸上的委屈和娇媚瞬间消失,眉宇间反而带了些凌厉的锋芒。

    她的随身宫女忍不住抱怨:“公……娘娘,他们也太过分了,往日里陛下总是因为刘娘娘总是抛下您,现在又来了个大皇子,奴就没有见过林公公那个狗腿样……”

    “好了别说了,”王贵妃脸上倒是没有什么怨恨模样,她反而若有所思道:“刘娥其实并不算什么,她如今年纪大了,再受宠爱也生不下孩子了,反倒是这位从未听说过的大皇子,瞧着与皇上十分不同,极有可能会对我……造成威胁。”

    宫女显然是明白她的未尽之意:“那娘娘,咱们该怎么办?皇上看着,十分重视这位大皇子。”

    王贵妃轻蔑一笑:“他就是这样的,难道之前他不重视杨家吗?可杨家,不还是倒下了。此事无需担心,我自有主张。”

    宫殿里,宋真宗拉着赵熙坐到软榻上,满眼欢喜地打量着他,说道:“自你成年后,朕好几次让你进宫,你都不肯来,前些日子怎么都不说一声,反而去杨家了?”

    赵熙恭敬而不失亲热地说道:“回父皇的话,儿臣这些年在外祖家,虽然身子渐渐康复,但比普通人还是要弱上一些,不进宫,是因为儿臣想等身体好些了,再见父皇,这样父皇也可以安心些。至于杨家……杨家满门忠烈,家中男儿都死在了边关,在将士心中极有地位。杨六郎的丧礼若是没有皇族中人出面,只怕将士们会心寒。辽国萧太后野心勃勃,值此边防换将的时候,她必然会出兵偷袭。大宋无一将才比得上杨六郎,若是此时还不能令将士同心,到时候儿臣只怕我军会兵败如山倒。儿臣得知此事较晚,已来不及秉明父皇再做安排,只能擅自拿了主意,代替父皇去杨家吊唁,好歹也能安一安人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