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曹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燕王……在下虽年幼,然燕王之名却是耳闻已久。而今您霸业已成,理应广施仁德,收拢人心,又何必赶尽杀绝呢?”

    见曹丕一时愣在了那里,此时一名大约十**岁、相貌俊美的年轻人忽然走上前来。

    这年轻男子身著一袭青衫,肩上披著一件制作考究的皮裘,体貌英逸,神清骨秀,称得上是一位少有的美男子……

    “尔乃何人?”雷云略略地审视了俊美男子一眼,淡淡地道。

    “在下曹植……”俊美男子略略揖了一礼,不卑不亢地道。

    曹植?

    雷云闻言神色微微一动,不禁又打量了俊美男子一眼。

    此人便是三国时期有著“才高八斗”之美誉的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正妻卞氏所生第三子,同曹丕乃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卞氏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分别为曹丕、曹彰、曹植与曹熊)。其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曹植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也是因为其才华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

    十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曹操最终立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同年,曹丕称帝。曹植、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丕闻讯之后大怒,此后便对曹植严加防范,但后来碍于母亲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十二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改封陈王,十一月其在忧郁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在后世,曹植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其七步成诗的故事。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继位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曹在称帝后仍对曹植耿耿于怀,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于是便想著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事实上,后世学术界对于这首诗是否真的出自于曹植之手尚有一些争议,不过《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大概因为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