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秋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沧海之广。

    东不见西,北不见南。

    沧海书院,立于沧海之畔。

    几座低矮的山峰,连成一片,宛如几粒珍珠,停在贝壳旁。

    沧海书院就在其中。

    去书院的路并不近,李铮赶了一个早。

    一路乘坐马车,到山脚下又改为步行,耗费了将近一个时辰,方才到书院之外。

    青松显秀,绿柏昭劲,黑瓦白墙,山花掩映。

    风起时,呼呼啦啦,风落时,叽叽喳喳。

    读书人,觅食鸟,拔天树,隐林兽,共存此间。

    李铮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此圣境之下,培养出来的不可能是庸才。

    魏国沧海书院,名满天下。

    今日,他将踏足这里。

    知大骊尚德君来,罗肃同携众弟子,在门口相迎,李铮见了,快走几步。

    “晚辈李铮,特来拜会沧海书院!”

    于大骊礼法,他是君侯,于罗肃同院长,他是学生。

    “公子能尊老夫一声前辈,老夫之幸也,快快请进!”

    罗肃同对李铮的称呼,也不一样了。

    李铮能够感觉到,罗肃同对他的热情。

    这种热情,是不同于端阳之夜,浮于表面的客套。

    两人边走边说,沧海书院的弟子,李铮也一一作了认识。

    书院在山中,山中有书院。

    真是个红墙绿瓦少,绿荫红杉多!

    似乎不是书院在山中,而是山中有了书院。

    “闻先生涉猎甚广,知礼,明法,掌握各家所学之精妙,晚辈看这书院,无不昭示天人合一,此乃道家精通。”

    “哈哈,不错,正是天人合一,万事万物,本为一体,何须分离,人族本就生于山野,与这山野,该融为一体才是。”

    “是啊,可惜了,红尘滚滚,是是非非,难舍难断,入世容易出世难。”

    李铮想到,他这一生,是过不了这样的日子;了。

    “我等出世的目的,乃是为了入世,现在公子就在世中,又何须向往出世呢。”

    是啊。

    苏轼也曾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之事,岂能完美。

    “我在皇都之时,就曾听魏王所言,魏国十郡之地,有五郡的读书人,都出自沧海书院,有三郡的郡守,是沧海书院的学子,他们学治国之道,为大魏效力,这也符合先生先出世,后入世之言。”

    罗肃同的名声,就如同这沧海书院的名望一样,是一点一点积攒出来的。

    出去的每一个学子,都是沧海书院的一股势力。

    这样的影响力,是任何人不能小觑的。

    当务之急,李铮要做的是造势。

    既然是造势,那能拉拢上沧海书院,必定事半而功倍。

    端阳之夜,罗肃同对他的好感,可不只是欣赏,应该是有别的目的。

    沧海书院准备的宴席,清淡宜人。

    也只有这青山绿水,才能孕育出这样的佳肴。

    正席过后,又是品茗。

    这时候,屋子之中,就只留下李铮和罗肃同两人。

    “端阳之夜,公子作诗一首,雄心昭昭,展露情愫,老夫对此是爱不释手,今有疑问,还请公子为老夫解答一二?”

    这是要论诗!

    《短歌行》中,展露的是何样的心志,不言而喻。

    果然,,每个关心大骊前太子的人,最终还是会落在这权谋之上。

    “先生请说?”

    “此诗前八句,乃是感慨,杜康者,当酒也,其后,就是展现出招贤之心,再往后,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在问,哪里才是容身之所,到最后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些与公子处境,倒也完全相符,皇都突变,公子出走,是应该感慨,是应该借酒消愁,身边只有十八勇士,的确是孤独了点,求贤之心不可少啊,再接着,到了大梁,发觉世事,不尽如公子所思,何枝可依啊!

    到最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所不明白的,就是在这里,那夜的解释,是公子有效仿圣王,推崇大骊礼法之志,可这与公子的经历,似有不符,还请公子解惑?”

    当初,李铮窃用这首诗,就存着展露心中抱负的想法。

    此举为的就是吸引魏国的氏族,前来投靠,只是没想到,第一个人是罗肃同罢了。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么说来,先生就是我的嘉宾呢?”

    李铮反问。

    罗肃同是没说话,但他点头了。

    这是肯定。

    “先生通晓天地,怎会不知晚辈之心,我历经艰险,出走魏国,这就是我的心意,妇人当道,少子为帝,尚武帝得国不正,我李铮岂能没有争霸之心?”

    李铮是将话摆明了说。

    罗肃同舒了一口气。

    “论军,我魏国有铁甲,论教化,有沧海、白鹿,论富足,十郡之地,黔首众多,古往今来,方国能强如魏国者,能有几何,纵然久远之齐国,也不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