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几家勋贵外戚结伴跑来,瞧那气势汹汹的样子,多半是想往工学里塞人——其中颇有几个粗鄙的,大人去了务必小心。”

    冯扬脚步一顿,眉头也不由的皱紧了。

    他原以为和吏部争抢官员名额的,必是皇帝和焦顺,谁成想勋贵外戚会横插着一杠子?

    勋贵日渐衰弱是不假,可那是整体大环境使然,真要论起来,其中的翘楚怕也不是他一个五品官能硬抗的,甚至就算尚书侍郎也要忌惮几分。

    以此推论,尚书大人这时找自己过去,恐怕也有找人背锅扛雷的意思。

    这么一想,他脚下愈发慢了。

    “冯大人,王尚书可还等着您呢。”

    那小吏见状,只好开口催促。

    “喔。”

    冯扬答应一声,这才不得不加快了脚步,又顺势摸出张银票,用袖子拢了,不着痕迹的递给那传信小吏。

    那小吏一见他袖子递到近前,便立刻心照不宣的举袖相迎,整个过程似行云流水、若走谷粘棉。

    然后二人才恍似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快步赶奔后衙。

    后衙花厅内。

    自勇毅伯牛继宗以下,七八位勋贵外戚一字排开,内中多是胡须发白的老将,且除了牛继宗之外,身上的爵位虽最低也有三品,瞧着颇能唬人。

    但事实上这些白头老将都是些闲散人士,在朝中没有多少影响力可言。

    没办法,看眼下的形势,谁都以为最大的蛋糕肯定是南安王的,但凡背景足够硬的,谁又乐意为了**品的官职和吏部硬钢?

    也就是牛继宗作为发起人,无奈被架到了枪口上,想不来都不成。

    至于这些老将,一半是他硬拉来装门面的,另一半则是希望拼了老骨头,好歹给家中子孙换个前程的。

    此时牛继宗阴沉着脸,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心里却反复把两个人骂的狗血淋头。

    其一自然是焦顺,若不是焦某人进谗言,他又怎会被迫跑来吏部打擂台?

    天地良心,他当初就是想搭个顺风车而已,谁见过搭车的还要负责赶车?

    不对,这分明是把自己当拉车的牲口使唤了!

    第二个骂的就是南安王了,这小表弟抢了自己风头也就罢了,事到临头却被姑母圈在家里,自己去了两次连面都没见上,更别说拿言语激他来打头阵了。

    正自腹诽,就见文选清吏司郎中冯扬,昂首挺胸走进花厅里,旁若无人的冲着吏部尚书拱手见礼,连看都不曾看勋贵们一眼。

    牛继宗见状,就知道打头擂的来了,忙也抖擞精神暗暗提起。

    只是他却不知,对面的冯扬也是赶鸭子上架,若真要剖白了心迹,两人反倒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咳!”

    不等牛继宗头一个发言,下面倒先有位三等将军按捺不住,起身道:“既然文选清吏司的人已经到了,那这事儿咱就掰扯掰扯!这工学是教匠人学手艺的地方,偏弄这许多大头巾作甚?随便从工厂里找几个老师傅,不比你们懂行多了?!”

    话音刚落,旁边几个老伙计便一同鼓噪起来,别看都是白头翁,嗓门却不逊色与年轻人分毫。

    冯扬见状,先抬眼看了看尚书王哲,见这位顶头上司老神在在的捋着胡须,就知道对方肯定是等着自己出面反驳,于是暗叹一声,梗着脖子冷笑道:“若照这位老将军所言,那工学也不是武学,又何须列位多事?”

    那三等将军一时语塞,毕竟熬到这岁数还要为后人发愁的,肯定不会是什么聪明人。

    要说匹夫之勇那倒是不缺,可与人论战耍嘴皮子就不成了。

    “不然!”

    好在还有个牛继宗在,他心下也暗叹一声,摆出胸有成竹的样子,坐在椅子上反驳道:“这工学与行伍其实多有牵连——恐怕冯郎中还不知道吧?早在左安门蒙学的时候,那些工读生们便每日里都要接受行伍操练,这毕了业,又有一半人去了纠察队,每日里干的事儿和巡防营也差不了多少。”

    这话一出,那些白头翁立刻有了主心骨,连忙附和道:“对啊,这行伍上的事儿,谁有咱们家学渊源?”

    “不叫我们掺和,难道学大宋让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领兵打仗?”

    “那特娘还不如从宫里选个童贯呢!”

    最后这句明显过于离谱,连白头翁们都忍不住侧目。

    好在冯扬也顾不上抓这些话柄,他对工学的前身左安门蒙学并不熟悉,但也听说过第一批工读生,大多被分派去纠察队长的事儿。

    当时他还曾嘲笑这些泥腿子,最多也就是做个丘八的料,但现如今被牛继宗将了一军,才发现这工学里竟然早就给武人留了入口。

    他迟疑着道:“蒙学如此,工学也未必就要如此吧?”

    “哈哈哈~”

    牛继宗哈哈一笑,摇头鄙弃道:“我原以为冯郎中有什么高论,却原来竟是一点都不曾了解工学的事情,只会夸夸其谈!别的且不论,自从京城里几家大厂试行了焦祭酒提倡的军事化管理,产出和品质皆有提升,连损耗都降了两成!”

    “这般利国利民的好事,凭你几句空口白话,竟就要否了不成?!”

    不得不说,牛继宗虽也是赶鸭子上架,但到底还是在牛思源那里做足了功课的。

    这一番话说的冯扬哑口无言,他一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连工部的事儿都隔了一层,又怎么可能知道下面工厂的情况?

    “咳~”

    这时端坐在上首的天官王哲,终于忍不住开口道:“其实历来国之大匠也多是读书人,连记叙百工经验的典籍——如《天工开物》等,也皆是出自我辈文人之手。”

    冯扬如蒙大赦,忙连声附和道:“对对对,还有《齐民要术》、《梦溪笔谈》……”

    “本爵也没说文人不该入工学吧?”

    牛继宗打断了他,两手一摊道:“但你们有理由去工学为官,咱们这些世代将门,也同样有资格有理由去工学做教官。”

    顿了顿,又不情愿的补充道:“那些匠官就更不用说了,若少了人家,还叫什么工学?”

    (本章完):,,.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