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分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你说分……”

    “分家。”

    院子外头的村民们本来拎起椅子板凳要走, 被这石破天惊的两字惊住,纷纷停下脚步,扭过头看这对继父子。

    他们面对面站着, 不远不近,身后皆有妻儿需要庇护。

    “早不提晚不提, 偏要在这时候分家?”他呵斥道:“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分家?你是不是良心被狗吃了?!”

    “知道。”他面不改色。

    宋建党一口怒气卡在咽喉,刹那间心思翻涌。

    分家是件大逆不道的事儿,意味兄弟姐妹间的无数乌糟。好聚好散尚且落得闲话,何况在众目睽睽之下?

    他料想过大房提分家,但万万没想到他们提的如此突然毅然,提的让他措手不及。

    难道今天这场大闹全是算计?难道当年那木讷忠厚的养子, 终究化狼伸爪了不成?

    诸多猜测划过心头, 宋建党霍然瞪圆眼睛, 面颊肌肉微微颤动,“你是不是——!”

    话语过半, 突然扑通的一声。宋于秋直挺挺地跪下, 膝盖砸得尘土翻飞,惊诧众人。

    宋柏常年不着家,宋菇指望不上,入赘的张大刚又是不动脑子的莽夫。作为膝下唯一的儿子,且是大儿子,这时提出分家, 是要抛下年迈的父母不管, 实为大逆不道。

    宋于秋知道这些。

    就是太过知道, 才苦苦隐忍多年不愿发难。直到避无可避、揭竿而起。

    “我本不该这时提分家。”

    他抬起眼皮,以照常的沉稳语调道:“爹妈养我十五年不容易,要有偏心也是该受的。但我已经成家立业,有本事的男人不该连累媳妇儿女委屈。”

    偏头看向泪眼朦胧的老太太,低声喊她一声妈,他真心实意地说:“四十五年前是你好心捡我,我这条命算你给的。要是你嫌儿子狼心狗肺,我改姓。”

    “要是你不嫌弃,我无论走到哪里去都是你的儿子,活一天就孝敬你一天。”

    宋于秋缓缓低下头,手掌贴地,脑门轻轻碰了一下,留下圆形的土印。

    口上没说‘这个家我分定了’,姿态却是做尽了。老太太受不住这份心伤,捂着脸泪水滚滚。

    同样跪在地上的宋菇注意到某个细节,连忙攥住宋建党的裤脚求证:“他、他是妈捡来的?不是我亲哥??”

    宋建党甩开她,脸色铁青。

    父老乡亲们傻愣半天,瞬间哗然,“原来宋于秋不光不是老爷子的种,也不是老太太的亲生儿子??”

    “怪不得大屋对小屋这样苛刻,小姑子动不动爬到大嫂头上捣鬼。”

    “甭拿偏心说事儿,搁你你能越过自家女儿,热脸贴到别家儿子屁股上去?”

    “亲生不亲生的……都四十五年前的事了,今天还是等着看这家按哪门子分法。”

    渐渐便凑起分家的热闹:“老爷子不是吃素的,我猜林雪春他们家半个字分不着。”

    “不行吧?养条狗有情谊,小屋也没哪里对不住大屋的,多少得给点哇。”

    “反正小屋现在有草药路子……”

    老村长全部听在耳里,瞧见大伙儿又坐下来,他也便小心坐回到长椅上。

    忍不住咳嗽两声,象征性劝两句和,再问:“冬子他爸,你真贴了心思要分家?”

    宋于秋唇角稍动,吐出一个字:“分。”

    再去找宋建党:“闹到这地步了,老宋你看……?”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无论今天分不分,宋家已是颜面扫地。干脆做了段。

    宋健党打牙缝里咬出同样的字:“分。”

    老村长点点头,使唤儿子回家拿手记册子,摸着肿胀的小腿又道:“老宋你下头三个子女是全给分了,还是……”

    他不假思索地拒绝,只肯把宋于秋摘出去。

    册子来回约莫要半个钟头,小院子里头哭的哭跪的跪实在难看,村长发话让他们起来,全部洗把脸再说。

    “这分家呢,田地、房屋、家养的鸡鸭鱼猪全算在里头。按寻常人家的分法,便是把你家所有的家当分做三份,每个子女……”

    “宋于秋不配!”宋菇大声质问:“他又不是我们宋家的,凭什么拿走一整份?!”

    没大没小的女子,长辈的话也该插?

    发白的眉毛细微跳动,老村长不理她,继续道:“养子分家是少见事,理说我没身份管,应你们做爹妈的说了算。不过怕你们分不妥当,孩子不服气,日后不肯出钱给你们养老。我还是……”

    “怎么就不出钱了?!”

    宋菇又急火火地跳脚:“不管他是不是宋家的种,他都是靠我们家养大的,凭什么不出钱?!”

    “宋菇!”

    老村长终于重重地敲拐杖。

    “闭嘴坐着,不说话没人当你哑巴!”

    “阿眉你再说,我就当没生过你这个女儿!”

    宋家老两口不约而同地出声指责,素来温和的老太太横眉立目,颇有威慑力。

    “不说就不说。”

    宋菇心不甘情不愿地瘪嘴。

    林雪春满肚子的难听话来不及出口,火气未消。便抬起一条腿踩在椅子上,凶神恶煞盯着宋菇,眼神对上一次,就送她一个功力高深举世无双的大白眼。

    那头权威再三受到藐视,老村长不爽快,不轻不重说了句‘老宋你为人处世利落,可惜女儿不很好’。

    字里行间带敲打,无非说他家教不行。宋建党面子难看得要命,由老太太出面应付过去。

    接着说。

    “我想着你们分点东西,子女日后照样孝顺父母最好。”

    思及大小屋这股子你死我活的架势,老村长略一犹豫,也说出旁的法子:“两边实在不好处,父母想做主切掉恩情,也行。孩子欠着你什么,你想要他还什么,正好当大伙儿面说清楚,好过事后扯不清楚。”

    “老宋你看着办吧。”

    到底得他来拿主意,也是他最后一次拿小屋的主意。

    宋建党不由得眯起眼睛,细细打量着默不作声的养子。

    俗话说养子不如继子亲,继子不如亲子好。小屋分家不占理,大屋尚未掰扯他的身世,不料他自己拿出来说。

    瞧林雪春他们的反应,像是不知情的。所以这人瞒着妻儿又是分家又是吐露身世,图什么?

    实诚不贪家产?还是心里别有算计?

    宋敬冬目光严厉,开口欲言之际,宋于秋又抬起头。

    好像从缓慢的沉思中缓过神来,他打裤兜里摸出两张对折的纸来。压根不理其他人的好奇与疑惑,他自顾自念到:“小学每学期两块,二二得四,四六二十四;初中每学期四块,二四得八,三八二十四。我上到初中毕业,学费四十八块。”

    提这茬干什么?

    大伙儿神色复杂,独独宋建党手指弹跳两下,脑袋里头冒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

    “除了年关头,我在家里头没碰过米面蛋肉,没买过衣裤鞋,花的钱应当是家里头最少的。我六零年离村,六五年回来,交给我妈三百块钱,这事村东头聂哥知道。”

    被点名的聂哥恰巧在人群里,想想是有这么回事:“零角半个包袱,那时我还夸你有出息来着。”

    那时粮食银钱缺得紧,田地荒,家里头半月用上五块钱足以。这宋家大儿子年纪轻轻出去闯荡,没死在外头已是大幸,竟能带大把的钱回来,羡煞过一干左邻右舍。

    村民们好像也明白过来了,宋于秋正在算账。

    “这……爹妈子女不能这样算账吧?”

    “就是就是。”

    “养孩子花钱花精力,年年花费变动不一样,哪里算得清楚?”

    “说得有理,我家孩子长大敢这么跟我算,我得抽他丫的。”

    宋于秋仿佛没听见万千数落。

    “六六年往北通走,到七十年初回家,隔半年托人往家里带钱,至少有三五十。六八六九我家日子最好的时候,全年能有百多块。就算七十年最难的时候,这钱没断过,大毛那头记账清楚。”

    大毛是往返于村子与城镇的男子,专门帮人捎东西,没有贪过一丝一毫,很有信誉。

    在场的人不由得掐指暗算:四年,按半年三十的算,四年少说两百四十块,搁在现在也不少,更别提在那会子。大伙儿平日总说老爷子多能耐多本领,敢情里头还有宋于秋两口子的一份?

    “六七年妈总流鼻血,查出毛病要做手术,是我借钱包下的。六八年宋菇结婚,嫁妆我出一半。年尾宋柏赌博被人扣下,也是我扛着钱袋子提刀把人要回来。这些事我不想邀功没往外说,家里头只有我和妈知道。”

    这可是不少钱哩,宋菇结婚那是村里头一份的气派。

    那边还在说,“钱是算不清的,恩情也是算不清的。小屋大屋有来有往,我不是在这里算账,只想告诉大家伙儿一声,我做儿子四十五年没害过良心。”

    “不管今天分不分得着东西,分到什么,我没话说,只望你们别太笑话我们家。”

    所谓我们家,究竟是小屋还是大屋呢?

    不好再追问了。

    他们指着林雪春家卖草药,顶多私下讲两句不孝顺。

    如今宋于秋把桩桩件件说得这样明白,仔细想来……这家子确实是不容易的。若非两口子硬气,儿女又争气,指不定现在过成什么样。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他们安静下来,等着村长儿子带回册子。

    不看不知道,一看,宋家东西其实真不少。

    良田八分,光家养的鸡便有三十六只,更别提鸭与一塘子的草鱼。还有两头猪,大屋五个房间带厕所。

    宋建党静静翻看良久,开口反问:“你想要什么?”

    他要面子,活在农村里想要受人尊敬,光明磊落最最要紧的。

    养子前头一番言论将他置于不仁不义之地,他不能过分刻薄,又不想过分大方。不如把问题推给他,让他选择孝顺到底,还是暴露贪念。

    布置好的局面,没想到宋敬冬跳出来,直言道:“爷奶你们年纪大了,小姑又不爱干活,还是养鸡鸭松快点。再来我们被赶出去的话,一时半伙找不着地方住,想讨个小屋做安生。”

    “就给我们半田与小屋吧。”

    话锋半路一转:“要是觉着我们要的多了,小屋像从前那样按月交钱也行。以前每月五块钱,只要您别提到十块钱就好,爷爷成吗?”

    好能玩心思的半大小子。

    宋建党搓了搓手指,想不出应对的招数。

    田地是农家的命根子,小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