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七章 圣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崇祯十五年的正月,很快就在一派祥和与忙碌的氛围之中过去了。

    一进入二月,过了二月二,天气明显开始好转了,明媚的阳光有了温度,风也不再那么凛冽刺骨了。

    二月初四,杨振带人到双岛湾,亲自检阅了已经列装完成的乐浪号和北溟号。

    这两艘巨型武装夹板船,在正月十九日被严省三、郭小武带人从金州船厂接回双岛湾停泊后,就立刻开启了紧锣密鼓的装备进程。

    严省三、郭小武都是杨振的身边人,他们知道杨振期待瀛洲号的彷制品早日建成入列已经期待很久了。

    同时他们也知道,金海镇或许两三个月以后,就要投入到新的对虏作战当中去了。

    而在新的对虏北伐作战当中,金海南路水师营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重要的使命。

    所以,也不用杨振一再催促,他们一回到双岛湾,就开始按照瀛洲号的官弁兵员配备以及火炮弹药装备情况,向总镇府协理营务处或申请或报备,迅速行动了起来。

    好在旅顺北城新造的重炮与冲天炮以及预备的各类弹药,都是现成的,同时各种人员也是在金海南路水师营内部自行调配分派,所各种进展神速。

    乐浪号、北溟号抵达双岛湾不到半个月,就已经实现了齐装满员,具备了随时出海作战的能力。

    对此,杨振非常高兴,因此听闻装备完成的消息之后,立刻就定下二月初四,要亲自带人前往双岛湾登船检阅。

    这天天气晴朗,海湾里有风,但不大,双岛湾码头上人头攒动,四下里旗帜飘扬。

    在岸上看了一阵后,杨振在严省三、郭小武的陪同下,带着张得贵、张臣、李禄、杨珅以及主要负责枪炮弹药生产的潘文茂、王守堂一堆人,走过长长的栈桥,先是登上了工期一再延长、最后总算入列的乐浪号。

    在顶层甲板上面,杨振简单接见了乐浪号的总务官、管驾官、掌旗官,枪炮千总、水手把总、匠作把总等船上官弁,然后看了三层和二层装备的重炮,相当满意地下了船,最后带人登上了北溟号。

    北溟号跟乐浪号的构造布局、装备分布以及人员构成,采用的是同一标准,与瀛洲号相比有所改进,但是大同小异。

    不同的在于,增设了一个总务官,作为大船管带的副手,除了执行管带官的命令之外,主要掌管船上的吃喝拉撒睡等各种涉及船上所有人的杂务。

    毕竟,瀛洲号的情况相对特殊,它是杨振的旗舰,以前的管带官是郭小武,杨振在瀛洲号上的时候,郭小武这个管带官自然就成了跑腿打杂张罗一切的总务官。

    可是对于乐浪号和北溟号来说,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杨振让严省三兼任了乐浪号的管带官,让郭小武转任为北溟号的管带官,他们作为这两条巨型战船上的老大,自然不可能连船上那么多人的吃喝拉撒睡的事情都事必躬亲。

    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天天都在船上,船上人员的日常管理也要有人负责。

    现在在他们的下面设置一个总务官,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毕竟,像这样规格的巨型战船,在杨振麾下的各路水师里都是前所未有的大船。

    以往根本没有相应的职司设置可供参考。

    荷兰东印度公司大员评议会的那几条同样规格的巨型武装夹板船,倒是可以参考,但是杨振并不想照搬红毛鬼的各种职司设置。

    比如给自己麾下水师营的战船设置船长这样的职位,杨振就没有采用。

    一来,杨振麾下虽然战船很多,但是有名有号的,比如像瀛洲号、乐浪号、北溟号这样的仍是极少数。

    二来,杨振麾下的各路水师营,还不是那种一年到头都生活在船上,并且一直都在海上飘着的那种队伍。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在战时登船作战,而且随时随地都要准备着登陆,或者上岸作战。

    除了像瀛洲号、乐浪号、北溟号这样配备了六十门大炮以及几百号各色人手的巨型战船之外,杨振麾下的各路水师里面只有水师营的副将、参将们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战座船,其他水师营的兵员并没有固定乘坐的船只。

    管驾船的和管作战的,基本都是两条线,而且管驾船的,多数都是船工和杂役,基本上是很少直接参与作战的。

    对于这种情况,杨振也只能暂时接受现状,根据金海镇各路水师营的实际,慢慢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水师编制之法。

    至于眼下,只能继续借用金海镇各路兵马已经通用的营哨队棚制度。

    且说崇祯十五年二月初四日上午,杨振到双岛湾亲自检阅了已经奇装满员的乐浪号和北溟号之后,当天下午便下令郭小武于初六一早率北溟号,并带一批其他船只往登州去。

    杨振叫他先到登州水城,接运一批滞留已久的移民屯户,然后就尽快带着移民赶往瀛洲岛去,回归原来郭小武在瀛洲岛的建制。

    然而,令杨振始料未及的是,就在郭小武率队南下登州水城的次日,他就又亲自带船回到了双岛湾,跟他一起过海前来的有方光琛、李吉以及朝廷派来传旨的钦差。

    方光琛和李吉,之前奉了杨振的命令,陪同入京安置的倭国后水尾天皇政仁到京师公干去了。

    他们一去两个来月,趁着过年的时节,将京师里该打点的朝臣与内廷太监们都打点了一遍,该安排的事务也都安排完了。

    到了二月里,杨振交办的大事已经尘埃落地,他们也就跟着前来金海镇传旨的钦差一起,从京师到天津,从天津到河间,再到来州,然后经登州回到了旅顺口。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夹杂在传旨钦差的队伍里一同回来,则是因为这个传旨钦差不是别人,还是上次前来金海镇商议辽东决战之事的兵部山海关分司郎中沉迅。

    二月初七日午后时分,杨振闻讯亲自带人带马赶到了双岛湾,一路将再次来到金海镇的沉迅,以及陪同沉迅回到金海镇的方光琛、李吉二人迎回到旅顺南城的总镇府。

    沉迅这次再来,不光是正式向杨振以及金海、登来二镇传达了崇祯皇帝钦命他们在四月底前,联合辽西兵马,共同出兵北伐清虏、收复辽沉的旨意,而且还给杨振带来了其他许多“好消息”。

    “都督,圣上的旨意,朝廷的旨意,沉某人方才,可已经正式传达给都督和诸位总兵了。为了督促都督按时进兵,内阁原本是有意往都督你这里,另派监军人选的。”

    再次来到金海镇的沉迅,在杨振的面前显得从容多了,不过说话老是说一半,喜欢故弄玄虚的毛病还没改。

    “监军人选?”

    “没错。”

    “内阁原想派谁来?”

    “兵部职方司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