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七章 友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AD1
AD4
    630shu ,最快更新大明新命记最新章节!

    远在镇江堡城内休整的杨振及其部将们猜的没错,清虏伪帝黄台吉在定州城外又设了一个大大的陷阱,就等着镇江堡的兵马或者附近其他城池的援兵往里钻呢。

    早在黄台吉率军转向义州府城进兵的时候,他就在义州府城的南边设了一个局。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杨振完全不理会镇江堡“友军”们的生死存亡,根本没有派人尾随追击清虏兵马,也根本没有派人前去帮助他们在义州府城的“友军”。

    而是完全置身事外,听之任之,任由大清兵攻克了义州府城,并且屠了义州府城。

    杨振对其朝人友军的这个态度,既让黄台吉“大感失望”,同时又让他心里生出了许多想法。

    这一次在定州城外设局,就是黄台吉对杨振的又一次试探。

    如果杨振派镇江堡的兵马来了,那么正好,黄台吉很有把握将他们尽数歼灭。

    虽然对于强攻坚城,黄台吉现在也有了些许恐惧,但是对于野外作战,他却依然信心百倍。

    相应的,如果杨振再一次对其朝人友军置若罔闻,见死不救,那么黄台吉也就可以下决心继续向东推进了。

    这也是黄台吉在拿下了义州府城,获得粮草军需补给之后,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没有了范文程的各种提醒劝谏之后,黄台吉在随军的内国史院大学士刚林以及在义州府城一战后跟随黄台吉东行的济尔哈朗以及尼堪等人的建议之下,终于决定要彻底打服朝人。

    一方面, 对于北方敢于反抗的朝人, 一律杀掉,要用雷霆手段慑服阳奉阴违甚至是蠢蠢欲动的其他人。

    另一方面, 他要迫使李朝的国主李倧及其汉阳城的小朝廷彻底亮明并摆正忠于大清国的态度,处死朝野上下的所有亲明派。

    数年之前,黄台吉在他人生中第二次亲征李朝的时候,为了尽快收降朝人, 他对李朝的国主李倧及其朝臣们还是手下留情的。

    虽然当时处决了一批对清主战派, 但是并没有不遗余力地大规模清除李朝小朝廷里暗藏的大量亲明派。

    现而今,黄台吉认识到,这一点很可能是他当初急于平定朝人所犯下的一个失误。

    在他看来,李朝南三道水军统御使林庆业以及平安道兵马节度使柳林这样级别的李朝官员, 都私通明朝, 都在杨振攻夺镇江堡的过程反清归明,那么就可以看出,眼下的李氏小朝廷阳奉阴违已经到了不能不过问的地步了, 而且不好好收拾一番也不行了。

    但是,对于怎么整顿李氏小朝廷,怎么肃清其中的亲明派大臣,黄台吉一时还没有下定决心。

    对于明面上的,自然是有一个杀一个,不怕杀不完。

    可是暗地里的呢?

    如果他们表面上效忠大清国,可是私底下继续心怀明朝,暗地里继续帮助杨振呢?

    总不能把李朝所有文官武将都杀了吧, 要是都杀了, 谁为他治理这个李朝呢?

    面对这个难题,伴驾从征的内国史院大学士刚林给黄台吉出了一个主意, 那就是请黄台吉参照八旗汉军先例, 命朝人剃发易服,而且先从国主李倧及其文官武将们开始。

    对此, 之前围绕着大军行止一直有点举棋不定的黄台吉, 始终不置可否。

    事实上, 自从他的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死了以后, 黄台吉一直有点不太适应。

    没有了这个了解明朝且颇有谋略的汉人谋臣之后,黄台吉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点拿不定主意了。

    眼下他已经派人回盛京, 去召其他几个得用的汉官大臣前来军前效力了,其中就有汉官中地位次于范文程的宁完我、鲍承先二人, 但是眼下还没有抵达军前。

    不过,当黄台吉得知从镇江堡方向归来的信使进入定州城当天,城中军民就炸了锅一样弃城而逃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因为,黄台吉由此事断定,杨振以及杨振麾下的明军兵马,不会出兵干扰他的继续东进之举。

    于是,崇祯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也即伪清崇德五年十一月初九日, 上午巳时,顺利入驻定州城的黄台吉, 在前定州牧使的衙署大堂内,又一次召集了御前会议,准备对大军接下来的进兵方向做出决定。

    “济尔哈朗, 图赖,你们先说说定州之战的结果吧。逃往安州方向的那路朝人兵马如何了,索海那边还有消息传回来?往南逃向海岸方向的那些朝人又如何了?”

    黄台吉下旨召集的王公贝勒们到齐了以后, 他倒是没有急着说出自己的决心,而是先询问了各路人马最新的战况。

    就在昨天傍晚,定州城突然四门打开,城中军民汹涌而出的时候,黄台吉也不失时机地下令发起进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AD2

章节目录

AD3